2025年7月5日至11日,廣西師范大學“紅脈溯源”暑期實踐團隊深入江西井岡山,用6天時間解碼紅色教育培訓體系的規范化密碼。從管理機制到教學實踐,從民生聯動到數字賦能,團隊在這片紅土地上,探尋紅色教育如何在規范中煥發生機。
在井岡山服務中心周邊,調研的腳步與規范的細節撞個滿懷。與紅色培訓管理辦公室的深談中,一組數據勾勒出管理的“硬度”:9家合格機構、49家限期整改、164家預清理。這些數字背后,是《井岡山紅色培訓管理辦法》上升為地方標準的支撐,是“三認證”質量管理體系的護航。資料室里68套整齊的教材、8個重點教學點墨跡未干的標準化教案,讓“規范”二字從抽象變得具體——它藏在每一份文件里,寫在每一頁教案中。
烈士陵園的松柏、革命博物館的展柜,見證著紅色教學的“溫度”。團隊專門記錄講解員的差異化表達:給小學生講英烈故事,用感性觸摸歷史;給初高中學生展家書檔案,用細節還原過往;給成年學員述抗戰艱辛,用深度叩擊心靈。更令人觸動的是“周學習、月考核”的機制:講解員每周更新學習資料,內部雜志與共享平臺流淌著最新研究心得。當學員在烈士陵園獻花時的莊重、紅歌傳唱時的激昂交織,“現場教學”便超越了參觀的形式,成為直抵人心的精神洗禮。
山村民宿的炊煙、茨坪步行街的吆喝,藏著紅色教育與民生的“聯結”。老屋民宿的主人笑著說,“修舊如舊”的民居接待研學學員,每年能增收2萬多元;文創店主坦言,紅色內涵的產品仍需在設計與品牌上發力。而村民帶學員體驗采茶葉、割稻草的“紅軍大生產”,讓“六個一”活動有了生動注腳:走紅軍路、吃紅軍餐,是讓年輕人用味蕾記歷史、用腳步量初心。茶葉地里的勞作、稻田里的體驗,成了紅色教育與鄉村發展的“連心橋”。
智慧井岡指揮大廳的數據流、VR研學館的全息影像,展現著紅色教育的“新度”。實時跳動的景區流量、“江西旅游大數據”的公開查詢,織就透明管理網;全息技術讓學員“走進”戰壕,碰撞出科技與紅色的火花。只是文創貨架上的產品,還在等待更亮眼的設計——這也成了團隊“創新與保護并重”的調研注腳。
6天的調研,錄音筆里的訪談、相機里的影像、筆記本上的觀察,都在訴說一個事實:井岡山的紅培,是管理規范的“嚴”、教學創新的“活”、民生聯動的“暖”、數字賦能的“新”。這支廣西學子組成的團隊,帶著滿行囊的收獲返程。而井岡山的實踐,正像星火,終將照亮紅色教育規范化的前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