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蘇州大學“尋·訪”實踐團前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實地調研。實踐團通過參觀展覽、聆聽講解、互動體驗等形式,全方位感受大運河的歷史變遷與文化魅力。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坐落于江蘇省揚州市,是一座全面展示大運河歷史、文化、生態及現代價值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實踐團成員一進入博物館,便被其恢弘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展陳內容所吸引。

圖為“尋·訪”實踐團在大運河博物館前的合影 李澤宇攝
在“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基本陳列展廳,實踐團成員沿著時間軸線,從春秋時期吳國開鑿邗溝,到隋唐大運河的貫通,再到元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的繁榮,系統了解了大運河的發展歷程。蘇州木瀆古城、無錫梅里遺址、常州淹城遺址等多個江蘇省內地點的出現讓成員們對大運河江蘇段的變遷與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展館內陳列的古代漕運工具、河道工程模型、歷代運河地圖等珍貴文物,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實踐團成員們都受益匪淺。
除了傳統展陳,博物館還運用VR虛擬現實、全息投影、沉浸式影院等現代科技手段,為參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在“運河上的舟楫”展廳,實踐團成員登上1:1復原的清代漕運船只,配合360°環幕影像,仿佛置身于千帆競發的運河盛景之中。而在“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展區,成員們漫步于仿古街市,感受古代運河沿岸的商業繁榮與市井生活。
作為大運河沿線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區段之一,江蘇段非遺項目以其精致典雅、技藝精湛的特點,向世人展示著"水韻江蘇"的獨特魅力,在“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占據了很大部分的內容。蘇州評彈、揚州清曲在運河的滋養下衍生、發展、傳承,見證了運河沿岸的別樣風情。云錦燦若云霞,蘇繡精秀靈巧,呈現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實踐團成員在這些歷史瑰寶前駐足許久,滿是對工匠精神的贊嘆與敬佩。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運河鐫刻成一幅古老而現代的生動畫卷,描繪著古往今來的美好生活。

圖為“尋·訪”實踐團指導老師姚劍文與成員們一起瀏覽館內資料 李澤宇攝
參觀結束后,實踐團指導老師姚劍文總結道:“要更深入地尋訪運河文化,就要將運河沿岸的經濟與文化相結合起來研究。運河文化終會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
此次大運河博物館之行,不僅讓實踐團成員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更激發了大家對運河文化的熱愛與責任感。未來,“尋·訪”實踐團還將繼續深入大運河沿線城市,開展更多調研活動,挖掘運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并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運河故事,助力大運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通訊員朱瀅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