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東北林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聚交興農,‘砼’振‘河’鄉”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全體成員于2025年7月16日前往牡丹江市海林鎮模范村悅來頤和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啟了實踐之旅。
海林市開發區張局長與悅來頤和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總經理盧偉明結合自身工作經驗為隊員們細致介紹當地猴頭菇產業發展的實踐成果與創新思路,為此次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植根:“黃金地帶”的產業密碼
海林鎮模范村位于海林市城區北部,憑借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成為猴頭菇生產的“黃金地帶”。模范村黨總支敏銳把握海林市規劃建設猴頭菇產業帶的機遇,打造“黨組織+合作社+基地+黨員+農戶”的聯動發展模式,成立了悅來頤和食用菌專業種植合作社。村里的黨員和群眾紛紛以土地入股、技術入股、勞務入股、資金入股等多種途徑加入合作社,持續推動猴頭菇富農增收全產業鏈發展,2024年,猴頭菇生產總量達到1.5億袋,實現產值4.5億元。



初見:菌房里藏著的“生長密碼”
盧經理帶領實踐隊成員進入猴頭菇大棚,剛掀開棚簾,一股帶著濕潤感的菌香撲面而來。盧經理向隊員們介紹起猴頭菇的培育過程:菌袋制作的原料配比——接種后的溫濕度調控——成熟采摘的判斷標準。隊員們圍在一旁近距離觀察猴頭菇的生長狀態,有隊員問起猴頭菇不同生長階段的照料重點,有的好奇病蟲害怎么防治。盧經理為隊員們一一耐心解答,還拿起成熟的猴頭菇示范辨別品質的方法。這場大棚里的“實踐課”,讓同學們對猴頭菇種植有了更鮮活的認知,也真切感受到現代農業技術的力量。




延伸:從“菌菇田”到“產業鏈”的跨越
從大棚出來,張局長帶領大家來到產品展示區,她向隊員們介紹,模范村這些年一步步構建起從種植到銷售的完整猴頭菇產業鏈,實現了產銷一體化。村里積極引入新的培育技術和加工設備,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穩步提升。張局長指向展架上的貨品——猴頭菇粉、猴頭菇醬、菌菇參湯包等20多種產品整齊陳列,“合作社一直沒停下創新的腳步,這些都是咱們不斷嘗試的成果。”這些話讓隊員們對當地猴頭菇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感悟:一杯咖啡里的“興農答卷”
隨后,張局長邀請隊員們步入會議室,一股醇厚的香氣已悄然彌散。她拿起桌上沖泡好的猴頭菇咖啡,向大家細致介紹這款創新產品。隊員們端起杯子品嘗,驚訝于菌菇與咖啡結合的獨特風味。“這是我們在產品創新上的一次嘗試,”張局長說道,如今村里的猴頭菇及深加工產品早已進駐電商直播間,依托短視頻宣傳與直播帶貨,不僅暢銷全國,更積累了大批回頭客。聽著張局長的講述,隊員們深深感受到科技為農業注入的蓬勃活力。大家紛紛表示,此次實踐讓他們真切目睹了“科技興農”的鮮活圖景,未來也愿將所學知識融入鄉村發展,為農業現代化揮灑青春之力。

收獲:青春與土地的雙向奔赴
此三下鄉活動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進行,隊員們收獲豐富,深入了解猴頭菇、黑木耳等的新種植技術、加工流程,親身體驗采摘的樂趣。同時更加深刻理解農民的辛勤勞作,感受新時代鄉村生活新面貌。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增強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在鄉村振興中找準定位、貢獻才智、彰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