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師范大學“智繪云旅”團隊三下鄉走進六安解碼AI旅游助手的民生需求與發展潛力
作者:夏磊 攝影:付翱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24級智能科學與技術團支部
七月流火,暑氣漸盛。為摸清AI旅游助手在不同場景中的應用現狀與群眾需求,7月20日至21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智繪云旅,心聆旅意”調研團一行7人,先后走進六安市東城都社區、六安中學周邊及萬達廣場,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帶著500份問卷,在與居民、學生、商戶及游客的面對面交流中,收集關于AI旅游助手的認知反饋與功能期待,為技術優化與行業發展提供基層視角。
社區深處:煙火氣里的代際需求圖譜
7月20日清晨,東城都社區的便民服務站剛開門,調研團便帶著問卷走進這片充滿生活氣息的社區。健身廣場上,晨練的老人正甩著太極劍;長廊下,幾位阿姨湊在一起擇菜,聊著周末去哪遛孫輩——這些日常對話,恰好與調研主題不謀而合。團隊成員分工協作,有的蹲在石凳旁幫老人讀題,有的在公告欄旁向路過的居民介紹調研內容,陽光透過梧桐葉灑在問卷上,字里行間都沾著煙火氣。“姑娘,這AI旅游助手,是不是就是手機上能查景點的那個?”一位挎著菜籃的阿姨接過問卷,指著選項里的“行程規劃”問道。當聽到肯定答復后,她笑著說:“我家閨女總讓我用,說能查公交、訂門票,但我眼神不好,字太小看不清,還是覺得問鄰居實在。”這番話道出了不少中老年人的共同困擾。調研中,代際差異如清晰的分水嶺: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都用過AI助手,從“周末周邊游路線”到“親子游餐廳推薦”,甚至“景區內智能導覽”,都依賴其提供便利。一位年輕媽媽分享:“上次帶娃去海洋館,AI不僅規劃了‘避開人流高峰’的參觀路線,還推薦了附近適合兒童的衛生間,特別貼心。”而50歲以上的受訪者中,超七成從未嘗試,除了“操作復雜”,更擔心“信息不準”——有位老人說:“前年聽人說網上推薦的農家樂宰客,現在對這些‘機器說的話’總存個心眼。”社區工作人員也加入了討論:“我們組織老人去紅色景點參觀,要是有個能‘說話’的AI助手,能提醒集合時間、講講解放軍的故事,老人們肯定喜歡。”團隊成員在筆記本上記下“語音交互強化”“適老化界面”等建議,想著問卷里那些“希望字體大一點”“步驟少一點”的筆跡,確實該讓技術多接些“地氣”。至上午10時,社區調研告一段落,回收的150余份問卷里,既有年輕人對“智能避峰”的點贊,也有長輩們對“簡單實用”的期盼,這些帶著溫度的反饋,為調研注入了民生底色。
圖1金安區東城都社區,調研團隊了解居民對AI旅游助手的使用需求與建議。
校園周邊:青春視角的功能期待清單
當日午后,六安中學周邊的樹蔭下,三三兩兩的學生正分享暑假見聞。調研團成員遞上問卷時,不少人看到“AI旅游助手”幾個字便笑了——對他們而言,這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做研學計劃時會先用AI搭個框架,但必須自己核對細節。”一位高二學生邊填問卷邊說,“上次它推薦的科技館閉館維修,還好出發前查了官網,不然就白跑了。”這話在學生群體中很有共鳴,不少人提到“信息時效性”是最大痛點,就像有人說的:“AI像個‘靈感庫’,但得自己當‘質檢員’。”盡管如此,年輕人對AI的期待依然熱烈。他們希望AI能“更懂自己”:根據“喜歡歷史還是自然”推薦景點,對比“公交、共享單車、打車”的性價比,甚至“模仿老師的語氣講景點故事”。
圖2調研團隊記錄學生對AI旅游助手信息時效性的反饋,如末班車時間不準等問題
問卷數據顯示,超八成學生期待“個性化行程調整”——比如“突然下雨時,能自動換成室內景點”;近七成希望“能查學生證優惠”,畢竟“學生黨預算有限”。一位準備參加高校夏令營的學生建議:“要是AI能結合研學主題推薦路線就好了,比如去南京,既能看中山陵,又能串起幾所大學,還能算好時間不耽誤講座。”這樣的創意,讓團隊看到了AI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夕陽西下時,校園周邊的調研結束,回收的140余份問卷里,滿是年輕人對技術的鮮活想象——他們不滿足于“能用”,更追求“好用、有趣、懂我”,正是技術迭代的青春坐標。
圖3團隊正在收集學生用AI規劃商圈與景點聯動路線的反饋。
萬達商圈:消費場景中的即時需求畫像
7月21日上午,六安萬達廣場人流如織。服裝店的音樂、奶茶店的吆喝、親子樂園的笑聲交織在一起,這里既是市民購物休閑的場所,也是旅游消費的重要場景——不少外地游客會在此歇腳、用餐,再規劃接下來的行程。調研團成員穿梭其中,向商戶、顧客發放問卷,捕捉消費場景中對AI旅游助手的需求。
圖4調研團隊記錄顧客對AI推薦“美食+短途游”組合的建議。
“您逛街時,會用手機查附近有什么景點嗎?”團隊成員向一位拎著購物袋的女士問道。她愣了一下,隨即笑道:“昨天剛到六安,就在商場里用AI查了‘晚上能去的夜市’,還真推薦了個本地人常去的地方,比導游說的實惠。”商圈調研呈現出鮮明的“即時性”特征:顧客們更關注“短時間、高效率”的信息——比如“商場到景區的打車時間”“附近性價比高的特色菜”“臨時下雨時的室內景點”。一位商務旅客說:“開會間隙想逛個博物館,AI能直接告訴我‘現在出發是否趕得上最后入場時間’‘看完后去哪吃最快’,就是最實用的功能。”商戶們的需求則更偏向“聯動”:一家特產店老板建議:“要是AI推薦景點時,能順帶提一句‘附近有正宗六安瓜片賣’,我們生意也能好點。”而親子樂園的工作人員希望:“AI能結合‘帶娃家庭’的行程,推薦‘游玩+休息’的組合,比如‘上午樂園玩2小時,下午去科技館看4D電影’,家長們也省心。”調研中也有意外發現:不少顧客希望AI能“接地氣”——比如“推薦商場周邊的‘蒼蠅館子’”“提醒哪個路口的小吃攤最正宗”,這些“非網紅”信息,反而比官方推薦更受歡迎。一位游客說:“旅游不就想嘗嘗當地人吃的東西嗎?AI要是能‘懂’這個,就真成‘貼心人’了。”至下午3時,萬達商圈的調研結束,170余份問卷里,藏著消費場景中最真實的需求:不追求花哨功能,只想要“及時、實用、貼地”的服務,這為AI旅游助手的場景化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
實踐回響:讓技術扎根生活,用數據服務民生
兩日調研,團隊共回收有效問卷460份,紙張上的字跡有工整的,有潦草的,有老人顫巍巍寫下的,也有學生畫著笑臉符號的——每一份都承載著真實的聲音。每晚的復盤會上,指導教師荊慧都會強調:“這些數據不只是數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需求,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需求翻譯成技術能聽懂的語言。”成員們也有不少感悟:“在社區看到老人對著手機嘆氣時,才明白‘技術進步’不該是少數人的特權”“學生們說‘AI要有趣’,提醒我們技術也該有‘溫度’”“商圈里的商戶希望‘聯動推薦’,讓我想到AI不該只做‘獨行俠’,要學會‘串起’吃住行游購娛”。據悉,調研團后續將梳理分析數據,形成包含“不同場景功能需求清單”“技術優化建議”的調研報告,提交給六安市文旅部門與相關企業。團隊還計劃通過校園媒體分享調研故事,讓更多人關注“AI+旅游”的普惠性發展——畢竟,好的技術,該讓每個出行的人都能感受到便利與溫暖。從社區的煙火氣到校園的青春味,從商圈的熱鬧勁到團隊的認真勁,這場調研不僅是一次數據收集,更是一次“讓技術聽懂民意”的嘗試。正如團隊負責人付翱所說:“智慧旅游,終究是‘人的旅游’,我們希望通過調研,讓AI助手不只是‘智能’,更能‘貼心’,真正成為大家出行時的‘好幫手’。”
圖5團隊制作部分的宣傳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