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風伴暑氣,實踐赴前沿。近日,桂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問水平陸,青力青為”實踐團走進廣西欽州市平陸運河青年樞紐一號觀測點。站在觀測點遠眺,運河工程建設的壯闊圖景與沿岸生態風貌盡收眼底——這支以環境學科為底色的實踐團隊,正是帶著專業思考而來,既要讀懂青年樞紐的“工程密碼”,更要為生態保護貢獻“青春智慧”。
青年樞紐坐落于欽州市欽北區,是目前國內在建規模最大的互灌互泄型式省水船閘,集通航、防洪、生態調節功能于一體,更是平陸運河三大關鍵樞紐之一。作為打通西南地區內河出海通道的“咽喉”,其在區域經濟聯動、生態保護與航運效能提升中承載著多重戰略意義。
實踐團首先通過現場展板系統了解了國家高等級航道網布局規劃。平陸運河作為國家航道網“四縱”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西南地區對外開放的先導工程。“從規劃之初,‘生態優先’就貫穿始終。”工作人員介紹,青年樞紐在設計中融入了魚道建設、水土保持等生態措施,目前正同步推進主體工程與環境監測設施建設,為后續運行期生態管控奠定基礎。團隊成員認真記錄樞紐的工程規模、生態配套措施及當前建設進度,不僅為后續專業研討積累基礎信息,更對“重大工程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有了直觀認知。

圖為實踐團成員聆聽講解(通訊員呂閆寧攝)
生態保護是工程推進的核心考量。青年樞紐因連接海域與內河,建成后將形成咸淡水交匯河段,可能影響魚類洄游繁殖——許多魚類需從咸淡水區域洄游至上游淡水區域產卵。為此,樞紐專門建設了480米長的數控式魚道:內部設多個“格子”供魚類停歇,進出口均設有停歇區;同時搭載監控設備記錄洄游數量,安裝吸引設備引導魚類定向洄游,還特別設置擋板以保證泄洪時水流平緩,為魚類開辟出安全洄游路徑。
青年樞紐綜合辦張主任結合工程實際,向成員們詳解了這一工程的規劃背景與細節:“平陸運河的價值不僅在于‘通江達海’的交通功能,更在于以樞紐為節點,串聯起區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圖為張主任與實踐團指導老師就數控式魚道深度交談(通訊員陳樂樂攝)
在觀測現場,實踐團成員結合環境學科專業知識,與張主任圍繞河流水質安全保障體系、施工期環境監測網絡構建、沿線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成員們結合區域生態特征,提出“建立陸生植被恢復臺賬”“定期開展魚類資源調查”等具體建議,引發張主任共鳴。實踐團成員將課堂理論置于國家工程的宏大框架中校驗,在“理論-實踐”的碰撞中深化對專業價值的認知,展現出知行合一的素養。
圖為張主任與實踐團成員合照(通訊員楊婷媛攝)
此次青年樞紐研學之旅,實踐團成員們深刻感受到平陸運河工程在交通、經濟和生態方面的重大意義。青年樞紐將以“通江達海、生態優先”的姿態銜接平陸運河,書寫新時代西南對外開放的新篇章。而作為青年學子,也應積極扎根實踐土壤,在服務國家發展中實現人生價值,展現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