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閩北,稻浪初涌。福建農林大學農學院赴南平市浦城縣“鄉村振興,同圓糧夢”實踐隊的足跡,深深印在南平浦城縣忠信鎮的田埂鄉陌。5天行程,3個村落,2大農業基地,這群農科學子以腳步丈量鄉土中國最真實的肌理,用專業視角探尋老齡化浪潮下農業發展的破局之道,更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觸摸到鄉村振興的強勁脈動。
銀發田野的沉重叩問
實踐隊的思考,始于桃園村、金鳳村、忠信村等接連呈現的相似圖景。銀發田野的叩問響徹心扉。在桃園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工地上機械轟鳴,村主任葉秋云坦言:“‘鐵牛’再有力,也掩蓋不了村里找不到青壯年的情況啊。”金鳳村的數據更具象:79戶常駐家庭中,60歲以上老人占比超25%,村辦公室主任羅易和指著制種田里彎著腰的身影:“下田插秧的鄉親們,基本都是些老年人。我們需要更輕簡的機器,讓老人種得動、種得好!”忠信村的現實同樣嚴峻:1563名常住人口,超600位是花甲老人。村秘書黃天福的憂慮直指核心:“青壯年流失是懸在村發展頭上的劍。沒有年輕人,再好的地,誰來下力氣深耕?”
實踐隊隊長趙琴亞(右)就忠信村老齡化相關問題向忠信村秘書黃天福(左)咨詢 李靖焓供圖
這樣的情形在周遭的村莊并不新鮮。集市上攢動的人頭幾乎只見白發;煙葉工廠里,老師傅們動作嫻熟卻難掩蒼老;制種稻田邊,俯身勞作的背影直起身后依舊佝僂。老人家下田插秧的身影在閩北丘陵間、田野間穿梭,其背后是鄉村普遍面臨的嚴峻課題:在人口結構深刻變遷的時代,如何守住耕地紅線、端穩中國飯碗?
一行人在葉秋云主任(右二)帶領下實地考察桃園村的田地 李靖焓攝
田疇間的智慧星火
三個村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正在重塑土地的筋骨——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為大型農機搭建舞臺,以機械化之力彌補人力之缺。與此同時,他們也不約而同地選擇與合作社攜手。通過組織化生產,整合分散的中老年勞動力,穩定制種規模,維系產業命脈。這是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智慧。
永富農業科技建陽科研育種基地則展示了科技的源頭力量。智能灌溉系統精準施水,數字傳感器實時監控墑情,科研人員精心選育的秧苗在試驗田中大面積鋪開。“一粒好種,萬擔好糧。”技術員的話語飽含期待。這里孕育的不僅是良種,更是以“技”補“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吸引力的希望。
金福源:種業“芯”光點亮未來
實踐收官日,對金福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探訪,為學子們拼上了認知版圖的關鍵一塊,也揭示了破題的核心方向——科技賦能與種業振興。
數字化指揮中心的巨幅屏幕上展現了一條條田間的真實數據。土壤墑情、氣象信息、作物長勢、市場動態盡收眼底。“這是我們種業的‘神經中樞’。”蘇治宇董事長現場演示,物聯網與遙感技術構建的數字世界,讓基地管理盡在掌握,為精準農事決策提供科學支撐。
展廳內,“種業振興行動”“制種大縣獎勵”等國家戰略赫然在目。金福源種業代表人蘇治宇詳解雜交水稻制種全鏈條,強調政策紅利正為民族種業注入強心劑:“一粒好種子,是科技、匠心與時代機遇的結晶。”雖然在生產間隙,種子篩選車間還未啟動的光選機,仍透露出品質管控的科技內核。技術人員詳解其光學識別與精準氣流分選原理,“效率精度百倍于人工,確保粒粒皆優。”這臺機器,象征著用智能裝備破解“銀發農業”質量與效率瓶頸的可行路徑。
青春與田野的雙向奔赴
離別的車輪駛過丘陵,實踐隊員們的心卻仍然扎根于這片土地。五日的實踐體驗,閩北老齡化的積重難返,彰顯著農業勞動力結構的短板;而高標準農田的構建,金福源的智慧大屏與永富基地的科技綠意則昭示著農業的現代化的關鍵——科技賦能,鄉村振興離不開種業的振興與裝備的革新。
科技興農承載著端牢中國飯碗的“國之大者”,鏈接著無數鄉村老者期盼的目光,呼喚著青年將智慧與汗水融入這片土地。當更多懷揣科技火種的新生力量扎進田野,當智能化農機馳騁于高標準農田,當數據的“新農資”精準滋養每一株秧苗,閩北丘陵間那沉甸甸的叩問,終將迎來響亮的青春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