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從‘浙’里出發”實踐隊深入浙江多地,以青年群體為切入點,聚焦春節文化傳承困境與創新機遇,通過數字化手段與創意轉化,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深度銜接,相關成果引發社會關注。
破解傳承困局:青年成文化轉譯“關鍵變量”
實踐隊在安吉溪龍村、杭州靈隱寺、溫州礬山、諸暨西施故里及杭州陶瓷產區等地開展田野調查發現,傳統技藝面臨傳承人老齡化(如72歲的麻糍匠人陳師傅僅剩徒弟學習木槌技法、溪龍茶匠張師傅僅剩徒弟學習炒茶手法)、青年認知符號化(82%年輕人能認出臘腸、麻糍等符號,但僅39%了解文化內涵)的雙重挑戰。杭州靈隱寺凌晨五點的祈,F場,年輕游客雖熱衷拍照打卡,卻鮮少探究祈福簽的文化深意。
對此,實踐隊創新推出“技術賦能+文化轉譯”模式:與靈隱寺合作改進“電子祈福簽生成器”,將佛學典故與電競梗結合,掃碼即可解鎖故事,使年輕人停留時間從15分鐘延長至40%;針對諸暨麻糍制作技藝,實踐隊繪制3D動作分解圖,并邀請陳師傅在社區活動中心開展線下教學,吸引百余名青少年參與體驗。調研顯示,Z世代獲取年俗知識的Top3渠道為短視頻(68%)、小紅書(52%),傳統媒介占比僅7%。
在杭州陶瓷產區,實踐隊發現青花瓷繪技藝因工序復雜面臨傳承斷層。團隊聯合當地手工藝人,設計“春節主題釉彩盲盒”,吸引眾多社區居民購買。
雙向奔赴催生文化新生:青年成創新主力軍
調研發現,年輕一代正通過“文化反哺”重塑傳統價值:溫州蒼南大學生團隊將醬油肉開發成“盲盒”,三個月銷售額破百萬元;杭州高校學生將靈隱寺飛檐融入漢服設計,產品銷量季度增長200%。實踐隊通過問卷調研(覆蓋浙江10所高校2000名學生)指出,Z世代更關注文化體驗的趣味性與社交屬性,60后對習俗熟悉度是95后的2.3倍,但年輕人通過抖音#浙里年味盲盒#挑戰賽、AR年糕拼圖游戲等創新形式,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傳播”的轉變。
構建“Z世代友好型”生態:政策與市場協同發力
實踐隊提出“技術信任重塑文化價值”路徑:區塊鏈溯源小程序使溫州鰻鲞禮盒吸引26%年輕消費者購買;紹興臘腸推出“熬夜補救套餐”(臘腸+咖啡),月銷50萬元。團隊建議通過設立青年文化創新基金、非遺研學加入劇本殺等方式,構建傳統文化傳承新生態。正如安吉溪龍村茶農所言:“老手藝要活下去,得先讓年輕人覺得‘好玩’。”
從符號記憶到情感共鳴
這場跨越四地的實踐探索證明,當古老技藝與青年消費需求共振,傳統文化便能煥發持久生命力。正如實踐隊隊長呂佳蔚總結:“我們記錄的不僅是臘腸的煙熏香、溪龍茶的炒制聲,更是文化基因在青年手中的創造性延續。當Z世代用‘電競梗’解讀祈福簽、為鰻鲞設計盲盒包裝,傳統年味已從記憶符號轉變為生活儀式。”
據悉,實踐隊已形成《浙里年味文化符號圖譜》,標注12項瀕危技藝與28個故事點,并建立系統性文化檔案,為后續研究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