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新聞網廣德7月11日電(通訊員 張雨婷 康茜)
為深入調研四合鄉紅旅產業,更好推動助力鄉村振興。7月11日,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英語系赴廣德市四合鄉“英才興‘宣’,紅旅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了四合鄉家風家訓館、鄉賢館、英烈山紀念館進行參觀、調研。實踐團隊通過親身參觀、學習和采訪當地文旅辦副主任,感受四合鄉忠孝禮義的內涵和魅力,了解獨特文化在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情況;在緬懷英烈中筑牢理想信念,學習英雄精神,探索紅旅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新路子。
上午,實踐團隊先前往鄉賢館,感受四合獨特的鄉賢文化。四合鄉人杰地靈,古往今來賢達輩出,具有深厚的鄉賢文化傳統。四合鄉鄉賢館根據明清古宅改造而成,選址在宏霞村鄒恩雨故居,通過整理四合耿、焦、劉、裘四大姓的歷史變遷,故里鄉賢的人物事跡,以及由此衍生的獨具四合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陳鄉賢文化對四合社會發展的貢獻。“見賢思齊,仰圭璋而有地;揮毫興頌,鏤琬琰之無惠”,鄉賢館以鄉愁為基因、以鄉情為紐帶、以鄉賢為楷模。實踐團隊在這里探尋四合文化血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感受四合鄉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建設,注重以家風傳承育人興家。四合鄉有著上百年的家規家譜、當地的忠孝禮儀故事,走訪家風家訓館,探尋四合忠孝禮義。
隨后,實踐團隊來到家風家訓館。該館由一座明清古宅修繕而成,古色古香中包含著徽派建筑的獨特韻味。該館將先賢訓誡、歷史故事、紅色典故與當地特色相結合,成為倡導文明鄉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教育基地,它保留了耿學書宅的原本面貌。進入家風家訓館的正廳,映入眼簾的是耿氏私塾區,中間是孔子儒學畫像,仿佛置身于私塾先生教學時,同當時的孩子們一起讀書朗朗。

圖為實踐團隊在家風家訓館前 成林哲 李少杰 攝
耿氏家規嚴明——“輕則仗,中則禁,重則逐”,令人肅然起敬。至今四合各家家訓家規依舊銘記在四合人和參觀者的心中,不斷地感染著每一個人,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家風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學習各氏家訓 成林哲 李少杰 攝
實踐團隊采訪了四合鄉政府文旅辦副主任徐元霞,了解到相對于工業興鄉,當地政府工作人員更多期待“文化活鄉,旅游興鄉”,愿意利用好青山綠水來吸引游客。除了依托優美的自然風光,四合鄉也在盡最大努力繼續傳承文化。其一,在節假日里舉辦“美食大賽”、“文化旅游節”等等活動,來吸引外地游客擴大知名度;其二,在當地小學創辦“少年火獅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得以傳承;其三,以“山、水、湖、田、草、林”創作旅游IP形象“四合小伢”;其四,吸引年輕人來鄉創業,青年人開創了“歡溪原·自然公社”,集野奢露營、山林原味、房車沙灘于一體,深受游客喜愛。
2006年6月3日,一架軍用運輸機飛抵柏墊鎮茅田村和姚村上空,因突發故障需緊急迫降,為了避免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損失,飛機毅然轉身沖向了山頭,在廣德發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歷史墜毀,當地人民安然無恙,而機上40名空軍和科研人員全部以身殉職,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史上最嚴重的一起軍機空難事故。為了紀念為國防事業犧牲的烈士,當地政府將他們撞機犧牲的山改名為“英烈山”。實踐團隊繼續前往參觀英烈山紀念館,了解“六·三”空難的悲壯,以及犧牲烈士的事跡,接著在講解員的領導下,前往了英烈山,山頭兩邊,種了很多柏樹、萬年青,意寓“松柏長青,精神常存”!實踐團隊在此舉行默哀、獻花儀式。一座座墓碑讓人萬分沉重,一張張年輕的面龐讓人肅然起敬,英烈精神將會流傳千古。

圖為講解員在英烈紀念館為團隊講解英雄故事 成林哲 李少杰 攝
此次實踐調研,不僅是對四合獨特的鄉賢文化魅力的遺產深刻體悟,同時也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理念,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是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或是時代文化中倡導愛國愛黨樂于奉獻,青年人都需要有意識傳承、發揚。同時,家風家訓和鄉賢文化對于四合鄉村振興、社會發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因此,這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傳揚家風文化,傳頌鄉賢理念,傳承英雄精神,引領社會新風尚。實踐團隊將借由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將四合獨特的家風家訓文化、鄉賢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魅力四合鄉,希望對四合鄉村振興、社會發展貢獻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