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 山東大學核科學與能源動力學院“探黃知農”社會實踐團隊深入濟南黃河沿岸,開展黃河流域農業生態與種植現狀調研。團隊成員左子琦、劉家豪、孫浩澤、張若煊一行四人,以濟南黃河大橋南岸、北岸大王村及大橋鎮集市為調研核心區,通過實地走訪、農戶訪談和土壤采樣,探尋黃河治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共生路徑。

集市煙火:聽黃河水滋養的豐收故事
正午的大橋鎮集市人聲鼎沸,團隊成員走進攤位林立的農貿區,與售賣蔬菜的大王村村民王阿姨展開對話。“咱這兒的菜都靠黃河水‘喂’大的,水穩了,菜也水靈!”王阿姨指著攤位上的白菜、蘿卜介紹,近年來政府修建的節水灌溉渠和排澇系統讓農田“旱能澆、澇能排”,小麥、玉米畝產較五年前增長近兩成。調研隊成員劉家豪注意到,集市上近七成農產品產自黃河北岸農田,“黃河水+新技術”的組合拳正悄然改變傳統種植模式。
河畔尋蹤:觀生態治理下的“安瀾黃河”
午后,團隊抵達黃河大橋南岸。冬日暖陽下,河水裹挾細沙緩緩東流,堤岸護坡上的生態網格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和課本里‘泥沙俱下’的刻板印象不同,現在的黃河更顯從容。”隊員孫浩澤手持土壤檢測儀,對沿岸土樣進行現場分析。數據顯示,沉積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達2.3%,氮磷鉀比例均衡,印證了黃河泥沙沉積形成的“天然肥力庫”優勢。副隊長張若煊補充道:“近五年濟南段河道疏浚工程使泥沙淤積量減少37%,‘水沙調控’既保住了沃土,又降低了洪澇風險。”
田間解碼:探綠色農業的科技賦能
在大王村農田,團隊觀摩了物聯網智能灌溉系統。傳感器實時傳回土壤濕度數據,配合黃河水與再生水的混合滴灌技術,使水資源利用率提升至78%。村民老李感慨:“以前大水漫灌費人費力,現在手機就能遙控澆水,畝均成本省了百來塊!”調研發現,該村已建成2400畝高標準農田,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超85%,小麥種植碳排放強度同比下降12%。
青年思考:寫新時代的黃河注腳
“黃河清,天下寧”不再僅是古籍中的愿景。團隊成員左子琦表示,此行深刻體會到“雙碳”目標下科技賦能的黃河治理智慧——從智慧水利到生態護坡,從節水農業到循環經濟,這條母親河正以可持續的方式繼續滋養流域文明。據悉,團隊將結合核能與清潔能源學科背景,對調研數據展開深度分析,為黃河流域農業低碳轉型提供青年方案。
夕陽西下,黃河水泛著金暉靜靜流淌。在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上,一場關于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敘事,正由科學治理的筆觸與青春熱忱的參與共同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