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韻流芳探源路 穆桂英魂續新章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學子赴開封調研豫劇傳承與創新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赴河南省開封市豫劇調研團隊以“豫劇活態傳承與當代創新”為主題開展專題調研。團隊深入開封市萬歲山“干娘茶館”文化地標,欣賞了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演出《穆桂英掛帥》。通過沉浸式觀演、非遺傳承人訪談、群眾互動調研等形式,探尋豫劇祥符調的千年文脈與當代生命力。2025年7月4日,在萬歲山景區《穆桂英掛帥》演出結束后,實踐團專訪了劇中穆桂英的扮演者、開封市豫劇院國家二級演員石妍,揭開了這臺“文旅融合爆款劇”背后的傳承密碼。

沉浸式體驗:千年古調煥發文旅新聲
“轅門外那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來我保國臣……”當鏗鏘的梴板聲穿透萬歲山“干娘茶館”的古風戲臺,石妍飾演的穆桂英身著金線繡紋的靠旗,手持丈八蛇矛,以凌厲的臺步劃破空氣,瞬間點燃全場。這場每日三場的沉浸式演出,將傳統豫劇《穆桂英掛帥》與武俠城實景深度融合:觀眾可近距離觀察演員的翎子功、水袖舞,甚至參與“楊家將點兵”互動環節。據景區統計,自2024年3月“王婆說媒”爆紅后,該劇目帶動景區客流量同比增長127%,其中35歲以下年輕觀眾占比達61%。

對話傳承人:穆桂英精神的時代解碼
演出結束后,實踐團與石妍展開深度對話。這位從藝26年的祥符調傳承人,其藝術生涯恰是豫劇傳承的縮影:10歲學戲,1998年考入開封市戲曲學校,唱戲20余年。
“觀眾的熱情和外出演出是一樣的。”采訪中老師向我們娓娓道來。
石妍向往院團里的舞美燈光,和令人澎湃的樂隊伴奏,卻因為家庭放棄了劇院奔波的工作,來到景區唱戲。“我在景區演出也是為了讓更多年輕人接觸,了解戲曲。其實就是不了解,年輕人了解就會喜歡上它的。”老師真誠的眼神中流露出對戲曲的熱愛與堅定。“我的裝扮從化妝 包頭到服飾都是跟正式的戲曲演出一樣的。”豆大的汗珠從老師臉頰滑落。“其實景區的演出是可以簡裝的,我是為了不懂藝術,不懂豫劇的人能夠近距離感觸到,看到我的裝扮就很驚艷。”石妍全身都是厚重的服裝,帶著繁瑣的頭飾加上翎子,一襲華服。即使可以簡裝上陣以的輕松,但是為了更多的人喜歡上戲劇,近距離感受到戲曲裝扮的視覺沖擊力,老師一樣都不少的裝扮上身。“穆桂英的魅力在于她打破了傳統女性角色的柔弱框架。”石妍撫摸著戲服上的云肩,堅定地看向我:“穆桂英保家衛國 一家人都是保家衛國,為國敬忠的忠貞之士。”
“戲曲的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石妍指著戲臺邊正在直播的年輕演員說,“就像穆桂英53歲再掛帥,傳統藝術也需要‘不服老’的創新勇氣。”
尾聲:千年古調奏響青春和弦
調研尾聲,實踐團在開封市豫劇院檔案室發現一本泛黃的《祥符調唱腔譜》,扉頁上寫著陳素真大師的箴言:“戲比天大,藝無止境。”從1960年赴六省慰問邊防部隊,到2025年文旅融合創新,這座中原劇種始終在傳承與變革中尋找平衡點。
“這次調研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傳統戲曲的傳承需要‘破壁者’。”實踐團負責人、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王雨桐表示,“我們計劃將調研成果轉化為數字音樂作品,用電子樂重新演繹祥符調的‘哭腔’‘笑腔’,讓穆桂英的颯爽英姿在元宇宙時代繼續綻放。”
暮色中的萬歲山,石妍又開始了下一場演出的準備。當她的靠旗在晚風中獵獵作響時,仿佛千年前的梆子聲穿越時空,與當代青年的創新激情共鳴成曲——這或許就是傳統藝術最動人的生命姿態。

文字:匡曼瀅
圖片:匡曼瀅、何俊
編輯:匡曼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