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海洋權益、海洋開發和海洋環境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隨著海洋科技向智能化、無人化發展,大力推進海洋科技進步,特別是提升海洋智能裝備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江蘇海洋大學海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力雄厚,新建有獨立試驗大廳、大型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水池、海洋測量消聲水池、大型直線和環形波流水槽以及海洋無人艇遠程操控系統,為海洋相關研究與實踐提供了優質平臺。
7月5日上午,江蘇海洋大學海洋工程學院“向海問智,以行踐新”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海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了一場內容豐富、意義深遠的實踐活動,其中水槽造波、水槽造流以及阻力測試實踐成為本次活動的重要亮點。
在水槽造波實踐環節,團隊成員們在專業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近距離接觸了大型直線和環形波流水槽的造波系統。指導老師詳細講解了造波原理,從機械結構的運作到不同波浪參數的設置,都進行了耐心細致的闡述。隨后,成員們分組參與操作,通過調整相關參數,親眼見證了平靜的水槽中逐漸掀起不同類型的波浪,有模擬近海常見的小尺度波浪,也有模擬遠海風暴形成的大尺度波浪?粗ɡ嗽谒壑杏行騻鞑,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對自然現象的精準模擬能力,也對海洋波浪的特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水槽造流實踐同樣精彩紛呈。在環形波流水槽中,團隊成員們體驗了造流過程。指導老師介紹,造流系統能夠模擬海洋中的不同水流狀態,對于研究船舶和海洋結構物在水流中的受力及運動情況具有重要意義。成員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設置不同的水流速度和方向,觀察水流在水槽中的流動形態。當水流形成穩定的環流時,大家紛紛感嘆這一系統的精妙,也意識到海洋中復雜的水流環境給海洋工程設計帶來的挑戰。
阻力測試實踐則讓成員們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團隊利用中心的相關設備,對特定的船舶模型進行了阻力測試。在測試前,成員們認真檢查模型的安裝情況,確保測試的準確性。測試過程中,隨著模型在水槽中按照設定速度行駛,數據采集系統實時記錄下相關的阻力數據。測試結束后,大家圍在一起對數據進行初步分析,討論影響船舶阻力的因素,進一步加深了對船舶流體力學知識的理解。
除了這三項重點實踐內容,團隊還開展了海洋智能裝備相關研討。余紅鋒同學為成員介紹了船舶模型,其結構之嚴謹、外形之流暢、細節之完整、顏色之鮮艷,無一不顯現出制作者對于船模用心之深、用情之切。他還親自操作船模進行水上航行演示,讓成員們更直觀地感受船舶在水中的運動狀態,感受海洋文化的博大精神。成員們紛紛表示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向海而行,執奮進之筆、做有志青年。
接著,實踐團成員根據自身研究方向,通過水下直升機、仿生魚和水上救援機器人的實際演示,進行海洋智能裝備等海洋工程領域方面相關知識的交流,研討連云港地區海洋工程裝備綠色化和智能化發展。
本次在海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暑期實踐活動,無論是水槽造波、造流和阻力測試實踐,還是海洋智能裝備研討,都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對海洋工程及相關技術研究的興趣。實踐讓同學們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為后續海洋科普宣傳實踐提供了信心和動力。至此“向海問智,以行踐新“暑期社會實踐已經順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