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改革之門,觸摸非遺之魂
2025年7月3日,在夏日的熱忱與對歷史的追尋中,安徽巢湖學院“尋紅色足跡,憶崢嶸歲月”紅色藝術實踐隊,赴安徽滁州,踏入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標志性起點——鳳陽縣小崗村。此行聚焦于承載著“大包干”壯舉的“當年農家”院落,團隊成員邂逅了一場精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盛宴,在非遺表演中深刻感受到這片熱土上歷史榮光與民間藝術的生命脈動。

圖為團隊成員在當年農家入口前的合照 侯厲娜 供圖
團隊成員們踏入古樸的“當年農家”院落,來到了一處小舞臺,經過詢問后,得知可以表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花鼓和淮河大鼓,這瞬間點燃了團隊的興致。成員們排坐好,鳳陽花鼓表演率先登場,身著鮮艷傳統服飾的藝人,手持小巧花鼓,手腕翻飛,紅綢舞動。熟悉的“說鳳陽,道鳳陽”旋律,伴隨著清脆悅耳的鼓聲,在團隊成員間流轉。 大家圍聚四周,凝神靜聽,或舉起手機記錄這充滿地域特色的瞬間。花鼓的歡快余韻剛剛歇息,深沉雄渾的淮河大鼓也來了。傳承人聲如洪鐘,手持鼓板,以極具感染力的唱腔和敘述,將淮河兩岸的風土人情、歷史變遷娓娓道來。鼓板相擊,團隊成員們被這磅礴的氣勢所震撼,沉浸在古老藝術營造的滄桑與豪邁氛圍中。

圖為省級非遺鳳陽花鼓傳承人表演鳳陽花鼓《鳳陽歌》。 侯厲娜 供圖

圖為省級非遺淮河大鼓傳承人表演《淮河大鼓》。 侯厲娜 供圖
鼓樂的魅力尚在心頭縈繞,團隊成員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到了帶有“鳳陽鳳畫”牌匾的門口,一位鳳畫非遺傳承人正凝神屏息,仔細的畫著彩鳳。大家紛紛圍攏過去,形成一個安靜的觀摩圈。傳承人一邊專注創作,一邊向圍觀的團隊成員輕聲講解鳳畫的悠久歷史、和“鳳”的特點——“蛇頭、龜背、鷹嘴、雞爪、如意冠、九尾十八翅,和這些特征蘊含的祈福納祥的美好寓意。

圖為鳳陽鳳畫傳承人正在繪畫鳳陽鳳畫。 侯厲娜 供圖
此次的“當年農家”之行,帶團隊成員們來說,是一次成功的集體文化尋根與精神洗禮之旅。而小崗村也持續為來訪者,尤其是團隊訪客,提供著深刻而獨特的文化體驗,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自信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