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西安工業大學“實踐促振興——小小塑料開啟鄉村致富新篇章”暑期社會實踐隊于7月9日至14日赴陜西楊陵,圍繞科技創新賦能農業現代化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調研與實踐活動。實踐隊伍由指導教師胡娜、陳衛星教授和金洗郎教授帶隊,通過校企合作、技術研討、田間實踐等多種形式,深入探索新材料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前景,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實踐首站,實踐隊來到楊陵嘻哈農園,與全國勞動模范、農技專家王中來展開座談。王中來詳細介紹了當地農業設施的發展現狀,并指出傳統大棚膜存在的痛點:夏季高溫易老化、極端天氣易破損,直接影響農戶收益。實踐隊伍隨即展示自主研發的新型功能塑料薄膜技術,該材料具備抗紫外線、高強度、可降解等特性,可有效延長棚膜使用壽命并減少環境污染。胡娜老師結合二十大報告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的要求,強調:“新材料研發需以問題為導向,讓科技真正落地田間,成為農民增收的‘金鑰匙’。”
在王中來帶領下,隊員們走進連棟溫室番茄種植園。一串串紅果掛滿藤蔓,智能溫控系統與新型棚膜的搭配,讓大棚即便在烈日下仍保持適宜溫濕度。實地觀測顯示,使用新材料后,棚內光照分布更均勻,番茄裂果率顯著降低。隊員們采集土壤樣本,記錄溫濕度變化數據,并協助農戶安裝新型棚膜,親身體驗技術落地的細節。活動中,隊員們還向農戶普及新材料的節水、抗災特性,發放技術手冊,解答應用疑問,推動科技服務向基層延伸。
農戶們對實踐隊員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們紛紛表示,以前從未接觸過如此先進的大棚技術。通過實踐隊員們的講解和示范,他們對新型功能塑料薄膜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看到了科技為農業生產帶來的巨大潛力。一位農戶激動地說:“以前我們總是擔心大棚膜老化、破損,現在有了這種新材料,我們種植的信心更足了!”
在活動期間,實踐隊伍與楊凌中來種植專業合作社簽署了《西安工業大學實踐教育基地共建協議》,并舉行了實踐基地的掛牌儀式。該基地將專注于新材料研發與農業應用的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寶貴的科研實踐機會,同時助力企業優化技術方案。儀式結束后,隊員們積極投身于園區的“科技助農”行動,協助檢修灌溉管道、清理田間雜物。此外,隊員們還幫助農戶安裝新型棚膜,并在田間開設了“科技小課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材料特性,解答技術疑問,并向農戶征集寶貴的技術反饋。調研結果顯示,大多數農戶對新材料的性能表示認可,并期待其在防災減災、增產增收方面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隊員們深入周邊村落,廣泛收集農戶對設施農業升級的具體需求。調研結果顯示,廣大群眾普遍期望推廣具有更強抗災性能的棚膜材料,并希望加強農業技術培訓。一位種植戶深有感觸地說:“過去一場大風就能讓半年的辛勞付諸東流,我們迫切盼望新技術的早日普及!”此次實踐活動以科技為橋梁,充分展現了青年學子在服務鄉村振興中所展現的責任與擔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青年學子要勇于‘自找苦吃’,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建功立業。”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實踐隊伍以科技為筆、以汗水為墨,通過技術研討、田間實踐、基層調研等環節,探索科技助農新路徑,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為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青春智慧,在田野間書寫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生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