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少年兒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建帶團建、隊建工作機制,淮北師范大學法韻小喇叭志愿服務隊走進濉溪縣青少年宮,為當地少年兒童奉上一場融合國學啟蒙、非遺體驗、心理關懷與生態文明教育的夏日悅讀之旅,讓知識與愛心在假期里雙向奔赴。
綠意童行,共繪綠色畫卷
環保實踐環節變身“沉浸式闖關”。志愿者把卡片布置成“垃圾迷宮”,孩子們手持“分類指南針”,在限時內完成可回收物、廚余、有害、其他垃圾的精準投放。成功通關者獲得“環保小騎士”勛章,以及其他相應的獎勵。
“垃圾的旅行地圖”科普課上,志愿者用動畫演示塑料瓶從丟棄到再生顆粒的72小時“變形記”。孩子們驚訝地發現,一個瓶子可以化作一把環保傘,于是紛紛在“零廢棄承諾樹”上按下彩色手印,立志做地球的“綠色合伙人”。
法護成長,童眼里的規則
法律小課堂搬進了“童話法庭”。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孩子們抽簽扮演法官、律師、當事人,審理“熊兄弟搶蘋果”的民事糾紛。志愿者用童言童語解釋“證據”“調解”“判決”,當“小法官”敲下法槌,規則意識也在心里落地生根。
“校園安全飛行棋”把《未成年人保護法》條文變成跳格游戲:遇到校園欺凌后退三格、正確使用網絡前進兩格、向老師求助可“直達安全屋”。孩子們擲骰子、走格子,在闖關間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勇敢對校園霸凌說“不”。
紅色血脈,童聲里的黨史課
“這是淮海戰役時支前民工的獨輪車……”,大學生講解員以“童言童語”改編革命故事,帶領孩子們沉浸式體驗“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詳細了解了解放戰爭的全過程,讓孩子們對解放戰爭的了解和認識更為深刻。對于。活動特別設置“紅色劇本殺”環節,孩子們分角色演繹《小英雄雨來》經典片段,在闖關解謎中理解“人民的力量”。活動尾聲,全員共繪十米長卷《我心中的祖國》,用稚嫩的筆觸描摹天安門、空間站、稻田與高鐵,表達“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
非遺傳家,童聲里的中國
加強對于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手藝的了解。在“詩詞里的二十四節氣”小課堂上,志愿者以飛花令開場,孩子們分組吟誦“小荷才露尖尖角”“稻花香里說豐年”,在應景詩句里觸摸自然時序。隨后,大家圍坐“國風故事毯”,聽志愿者講述《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的典故,潛移默化中習得謙遜與敬長之禮。
非遺工坊里,同學們化身剪紙大師,在視頻教學和志愿者的幫助下,完成了一幅幅極具特色的手工窗花作品,在一件件作品里感受優秀非遺文化的魅力。當“人之初,性本善”的鉛字躍然紙上,傳統文化不再是課本里的鉛字,而成為可觸可感的指尖溫度。
此次暑期實踐活動,淮北師范大學法韻小喇叭志愿服務隊通過多樣而豐富的內容,為同學們帶來了新知識與新思想。他們將知識講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不僅突破了書本的局限,還借助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和趣味小游戲,使同學們在歡聲笑語中收獲了寶貴的知識。同時在實踐過程中,自己動手思考完成相應的作品,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同時還使得對于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淮北師范大學法韻小喇叭志愿服務隊也將在接下來到志愿活動中,繼續堅持和傳承這種方式和精神。
作者 吳佳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