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煙臺理工學院文法學院垚垚致遠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展開實踐活動。探索東營濕地文化保護,了解東營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通過實地采訪與觀光生態保護區等方式,切實體會東營從生態優勢到發展優勢的轉變,以及深入學習東營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導思想。
走進鳥類“國際機場”,感受多樣性魅力
垚垚致遠社會實踐隊首先來到黃河口生態保護區內進行觀光學習,在保護區內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先后走訪了鳥類博物館、鳥島、以及舟游白鸛湖。據悉,整個自然保護區收錄并先后保護鳥類共37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5種、二級保護鳥類65種,近年來,隨著水系統的日益完善以及生態系統的健康保障,保護區又新增了白鵜鶘、火烈鳥、勺嘴鷸三種新型鳥類。在走訪的途中,整片保護區被植被群落覆蓋,無論是微地形,還是曲折環繞的濕地深、淺水區,亦或是人工搭建的生態廊道、生態島,都能夠切實反映出鳥類棲息環境的多樣性與安全性。除此之外,實踐隊隊員還發現,保護區設有先進的監測系統,這也進一步為鳥類動態監測、科學評估、生態預警等提供支撐。與此同時,工作人員還向隊員展示并講解了2015年到2020年的衛星解譯圖像,主要包括翅堿蓬、檉柳、蘆葦等主要植被區域變化。隊員們發現,近幾年由海岸到內陸分布的鹽地堿蓬、檉柳和蘆葦等主要植被群落面積逐年穩步增長,呈正向演替趨勢,表明了近幾年生態環境保護的日益完善性,而這也充分反映了黨十八大以來,所堅持貫徹的“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建設思路。
踏入天然柳林,接納黃河故道的饋贈
隨后,實踐隊隊員又來到天然柳林進行調研,作為曾經的黃河故道,棧道兩旁的天然杞柳,以及水中成群的灰雁、鴻雁自然的饋贈無疑讓這里平添了一份曲徑通幽的閑適。據園區負責人介紹,該地已成為東北亞內陸和環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每年經過該區的鳥類多達600余萬只。除此之外,最吸引隊員們注意的,是該區植被覆蓋面積廣闊,隨處可見蘆葦、蘆荻、羅布麻、野大豆等植物。在登上人工搭建的觀河樓后,隊員們還發現了當地政府修建的新型沙壩,園區負責人說,“這片沙壩將先后生長出翅堿蓬、蘆葦、檉柳,并將依次對土壤鹽堿度進行降解,改善土壤,凈化水質,并最終得以耕種”,這也讓實踐隊隊員感受到,當地政府對于深入高質量發展的切實舉措,以及人民對藍天、碧水、凈土,理念的無限憧憬。
圖為實踐隊登上觀河樓與工作人員交流時所攝。 王思敏 供圖
駐足黃河入海口,領略河海交匯的奇觀
實踐隊最后一站來到了黃河入海口處,當成員們立于黃河入海口處,滔滔大河,蜿蜒九曲,悠悠母親河,見證著今日之壯美,展望未來之規劃。隊員們無不感嘆祖國秀麗山川,無不仰慕“天行健,自強不息”之民族品性。此刻,推動黃河生態保護也不再僅僅是一地一區之職責,更是千萬華夏兒女共同之使命。
正值黃河汛期,航道封鎖,因此實踐隊無法登船駛入黃河進行深入調研,但通過隊員們與當地沿河的居民的交流得知,由于地處河海交界地帶,魚類資源尤為豐富,無論是刀魚或者鯉魚,都堪稱一絕。在與保護區站長的交流過程中,實踐隊得知東營市一直堅持“突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聚焦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首要任務”的理念。在2022年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布的第一批“好品山東”品牌名單中,東營的黃河口大閘蟹等7個品牌都接連上榜,這也成功地為東營高質量發展提供驅動力。
為進一步驗證近年來高質量發展給人民生活所帶來的變化成效,實踐隊成員還采訪了當地的一位“螃蟹養殖戶”,據他介紹:“他家有一片養殖大閘蟹的小型水域”,但一直采取的是粗放養殖,投喂的飼料也多是一些麩皮或者玉米,這樣就使得螃蟹的質量良莠不齊,收益甚微,家里人甚至多次產生放棄轉行的念頭,但后來在“黃河口農品”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下,他和許多蟹戶都被集中起來,進行規模、規范化的養殖,不僅在產出質量上迎來突破,賺取的收益也比以前更多了。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黃河入海口新灘碼頭處檢查黃河水質時所攝。 王思敏 供圖
深化生態保護建設,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實地調查觀光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實踐隊又來到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千二管理站,在張葆明站長的引領下開展了本次實踐的交流座談會。張站長表示,為了進一步深化生態保護建設,黃河三角洲地區實施了一項綜合性項目——海草床修復與種植。也就是通過互花米草治理,鹽地堿蓬修復,海草床修復,潮溝疏通,底棲生物增殖等舉措,來修復海草床;在為多種生物提供棲息地和繁殖地的同時,也能夠更好的調控水質,達到護堤減災的效果。同時,為了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保護區在不斷完善國家公園5G網絡全覆蓋,增設5G基站及設備,采用端-管-云-用模塊架構,實現數據共享,服務管理決策科學化,并搭建科研合作平臺。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多領域合作,融合多方監測數據,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全國一流的生態研究基地。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垚垚致遠實踐隊走進東營,深入生態保護區,感受到了黃河流域保護措施的日益完善,切實體會到了高質量發展對于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重要性,也增強了實踐隊成員們的決心。黃河的生態治理問題始終是東營地區的切膚之痛。生態體系脆弱與人們生態保護意識淡薄并存,歷史的虧欠與發展的阻力仍然粗放交織,面對地下輸油管線密布與地上排污無序的影響,使得情況復雜,治理滯緩。如今,無論是東營或者其他流域地區,大都面臨著用水指標、水環境整體質量等問題,也大多擁有相關生態補償制度不系統的缺陷,而這些問題也是在實踐結束后,實踐隊隊員所應共同關注的問題,積極進行生態保護,隨時關注相關政策制度的推進,凝青年之力,共筑山水之安寧。
圖為實踐隊于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處合照。 王影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