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團隊成員進入到文化館內部之后,一條氣勢恢宏的草把龍映入眼簾。官老先生為團隊成員介紹了草把龍燈的起源和歷史。相傳,草把龍燈又被稱為“火龍”,發源于宋代,距今已有500年歷史。每年農歷二月二龍抬頭期間,人們都會舉著草把龍,提上貢品,隨著民樂吹打隊伍走到龍潭旁叩拜龍王,做祭祀儀式,請求火龍星下凡幫助民間百姓,除魔驅妖,驅瘟辟邪,祈求新的一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草把龍燈的制作,它是用竹竿、竹子、鐵絲、龍須草等各種材料慢慢組織起來的,一個人一個龍燈做下來需要半年時間,一般我是把框架做好以后,請人把草編上去。現在做一個龍燈需要一萬五千元。”官守華老先生向團隊成員講道。關于龍須草,官守華老先生又給團隊成員們講述了一個美好的故事。“很早以前,玉皇大帝派火龍星下凡,體驗百姓的生活;瘕埿窍路惨院罂吹桨傩沾蛑嗄_干活,走路打著赤腳,一旦下雨身上就濕完了。后來火龍星拽了一把胡子撒向天空,漫山遍野就長出了龍須草。長出龍須草以后,老百姓用它打草鞋,干農活時身上披著蓑衣,后來老百姓把它起名叫龍須草。”官守華老先生說道。
緊接著,跟隨著官守華老先生的步伐,團隊成員來到陳列室。一張張發黃的信紙、一把把生銹的農具、一個個陳舊的瓦罐承載著幾代人生活的回憶。團隊成員通過官老先生的藏品,更加直觀的感受到了老一輩農民們在建設家鄉、建設祖國時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參觀結束后,團隊成員來到官守華老先生的辦公室,對官老先生進行采訪。在采訪過程中,官老先生強調現在草把龍燈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消藝亡”。草把龍燈是幾代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追捧。官老先生也曾帶領他的隊伍來到北京進行現場演出,引的人們拍手叫好。但就是這樣一個有著美好寓意且觀賞性極強的草把龍燈,由于年輕人都不愿意弄這些,工資太低,很多人不愿意接觸。正在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柏林鎮綜合文化站是官老先生一輩子的心血,他憑著自己和團隊的努力,先后獲得多項省級國家級獎項。官老先生表示,他現在正在培養他的兒子官欣先生成為草把龍燈第七代傳承人。不僅是將自己大半輩子創建的事業延續下去,更是對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最后,官老先生帶領團隊成員參觀了榮譽室。一個個榮譽的取得,正是對官老先生一步步前進的肯定和證明。官老先生從一個只有幾平米簡陋的小屋開始起家,因為心系非遺文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使得他并沒有因為物質條件的艱苦就放棄對非遺文化的堅守。幾十年如一日,堅守自己的崗位。官老先生向隊員簡單介紹了部分榮譽取得的艱辛歷程,在講述的過程中,官老先生雙眼濕潤,他好像是又回到了當年的那段艱苦歲月。
團隊成員在經過與官老先生的交談后,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官老先生在與團隊成員道別時,再次呼吁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保護非遺、宣傳非遺、傳承非遺的隊伍里來,讓更多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延續和發展。團隊成員表示,作為中國新時代的新青年,有義務、有責任、有能力去保護和發展老一輩留下來的優秀非遺文化。非遺文化是歷史的見證者又是歷史的參與者,新時代青年絕不允許它消失在時代的浪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