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婉麗嫵媚的昆曲,到高亢嘹亮的嗩吶;從巧奪天工的刺繡,到璀璨艷麗的唐卡……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見證著綿延不息的文明傳承。為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的號召,保護并傳承好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啟為創新團隊于7月7日走進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共同探尋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徽墨歙硯的發展與振興。同時,團隊成員與傳承人探討了徽墨歙硯非遺未來傳承的創新道路,他們相信會讓徽墨歙硯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為非遺保護盡團隊的綿薄之力。
當天上午,啟為創新團隊到達徽墨歙硯傳承人周美洪老師的工作室,與周美洪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周美洪老師對于團隊成員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飲,對團隊提出的問題知無不言,十分熱情。周美洪老師向隊員們詳細介紹了徽墨和歙硯的歷史。他說道:“徽墨始于唐末,當時的墨務官李廷珪采用黃山松煉煙制墨,品質上乘,其主要用于書畫創作,可保作品墨色千年不褪,有‘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被歷代文人、收藏家和鑒賞家視為至寶。而歙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生于漢晉,有羅紋、眉紋、金星、金暈等100多個品種。”聽完周美洪老師的介紹,團隊成員對徽墨歙硯有了初步了解。
接著,團隊成員在徽墨廠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徽墨歙硯的加工制作工廠。團隊成員了解到,由于徽墨要經歷掃煙、漂洗、墨泥、捶打、晾干、描金、成品、上市等八道工序,并且在徽墨制作過程中,每一道工序都耗時耗力,比如“捶打”工序,對墨泥要捶打二百多下,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一塊成色墨,從開始生產到銷售進入市場,要一年多時間。團隊成員這才明白,一塊小小的徽墨竟要經過這么多道工序,他們對周美洪老師的敬佩之感油然而生。作為徽墨歙硯的傳承人,周美洪老師從十七歲開始就離開績溪縣,不遠千里來到徽墨廠當學徒,后來正式頂替父親職業,在一線生產車間當工人,至今已經四十余載。他在墨廠生產車間所有生產程序都干過,對每一道生產工序都爛熟于胸,他對每一道生產工序的訣竅都十分了解,而且在每一道生產工序上,都能夠做到精益求精。
據了解,在皖南,目前仍有上千人從事歙硯制作,生產徽墨的工廠和小作坊也有百家之多,但徽墨和歙硯的傳承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周美洪老師說到,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很多年輕人“做”不下來,更“坐”不下來。現在的孩子上大學完成學業相對輕松,而要學習這門技術,至少要花上數十年功夫,即使學成之后,也很難成為謀生的手段,因此很多家庭就更不愿意讓孩子學習這門技藝。對于這項技藝面臨無人傳承的現象,周老師眼中也流露出無奈與失落。
非遺傳承不僅僅是對傳統技藝的繼承,更重要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代代賡續。周美洪老師說,他希望可以竭盡所能將安徽省的傳統文化切實帶到人們的生活之中,讓徽墨文化、歷史與精神內涵在新時代延續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實地調研結束后,團隊成員對徽墨歙硯有了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對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他們認識到,在許許多多個非遺項目的背后,都有著像周美洪老師一樣在非遺傳承道路上不言放棄、一絲不茍的匠人們。非遺傳承需要像周美洪老師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更需要年輕一代付出精力與汗水投入其中,去了解、去宣傳、去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