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尋粹”啟為創新團隊來到安徽省黃山市市,開展“歲月失語,非遺能言”主題活動,與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山竹雕傳承人洪建華老師一起探索徽墨歙硯里蘊含的歷史。團隊成員向傳承人了解了黃山竹雕的歷史起源,文化脈絡,制作步驟。并交流了非遺保護創新方案,打造黃山竹雕生態文化旅游園,讓黃山竹雕走入現代記憶。從而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
洪建華老師表示,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徽州人的品牌意識逐漸增強,近些年也生產出一些機械加工和手工后期處理的精細作品,使產品的價格慢慢攀升。這種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既可以批量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又比較精細。竹雕從藝者和機械生產越來越多,少部分人享受政府的扶持,大部分從業者依舊在探尋出路。其實不僅僅是徽州竹雕,非遺的手藝,都是一樣的,特別是雕刻類,它的技藝與剪紙類不同,竹雕技藝需要日積月累。一個基本功,三年基礎是入門,開始是做熟練再到做好,在做好的同時考慮怎么做精,做精的同時怎么做到更美。它的要求是一步一步來的,需要有很好的基本功。大學生的年齡、家庭不允許他來學藝,三年沒有工資,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與洪建華老師的交談中,團隊成員獲悉,考慮到傳承人后續的問題,傳承人的這種技藝和修養的結合,去年洪建華老師與安徽藝術學院合作,引進人才,在校園內開展非遺班,對在這里讀藝術系的,有繪畫的、喜歡非遺的同學過來兼修,通過大學這個平臺,把非遺傳承的更好。真正的達到非遺進校園,只有你開設了這個門類,把這種技藝進入課時,才能讓更多的人體驗了解。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實踐要達到兩年,理論達到一年,互相穿插,才能真正的讓非遺傳承的很好,讓非遺的走向發展的很好。非遺的傳承,離不開政府的一些支持,要靠自己的用心,現在我們做雕刻這一塊,很多東西被現代的東西代替了,包括電腦數控、雕刻機,也引起了非遺傳承的一大困惑,因為很多這種電腦數控、雕刻機所做的作品,它們做好后再手工修一下,在銷售時不說明是機器還是手工雕刻,沖擊了市場上的手工雕刻。非遺傳承的同時,需要國家的保護,作為傳承人,需要誠信為本。
對于在市場上已經量產而且形成一定規模的廠家,政府給予的幫助比較多。這些廠家通常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為市場提供了優質的竹雕藝術品。而一些純手工藝人則因為銷售或其他原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資金問題,導致徽州竹雕藝人的發展空間受限。除此之外,徽州竹雕藝人所創新的作品,還沒有得到知識產權法的保護,一旦受侵犯,會較大打擊受益人的從業積極性,甚至轉行,不利于推動徽州竹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年輕人,很多都是初中沒畢業或因為成績不好,才開始學竹雕藝術。從事竹雕行業,內心浮躁不夠平和,在學習期間因為經濟原因很難靜下心來,剛接觸一點皮毛就開始另立門戶,其對竹雕藝術的文化內涵很難一下子領悟。同時,作為竹雕老藝人,直接招收徒弟的渠道較為狹窄,在很大程度上無法選擇徒弟,導致徽州竹雕老藝人的徒弟素質參差不一,許多年輕學徒無法肩負起傳承徽州竹雕藝術的重要使命。對于竹雕的技藝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定的天賦和愛好,很多新的從業者迫于生計前來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竹雕工藝的發展。
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21世紀,關于竹雕產品的宣傳和營銷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有待加強,這是竹雕產品走向市場的必經之路。電腦、手機、網絡電視等各種硬件設施隨處可見,利用互聯網這一載體通過新的形式對竹雕藝術產品進行真實還原,并進行信息可視化處理,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用現代的視角對竹雕進行新的闡釋,賦予其新的內涵,讓竹雕藝術再次走進人們的生活。
團隊成員用鏡頭與文字詳細記錄了本次調研過程,并在與傳承人的交流中表示,做好市場打假,自媒體宣傳。團隊成員從傳承人口中了解到黃山竹雕的文化內涵與傳承困境。并針對面臨的問題,為傳承人提供了非遺保護創新建議,從文化旅游角度出發,打造非遺品牌基地,使黃山竹雕成為黃山市當地名片,從而擴大影響力,解決非遺保護所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