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為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踴躍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并且深入了解土壤修復相關情況,楊璐宇同學組建了長江經濟帶化工園區土壤修復調研團,前往泰興市長江經濟帶化工園區某地進行調研并參與土壤修復。
分組走訪調查,了解群眾認知度
實踐前期,為了了解群眾對土地修復的認知度,調研團成員分為兩組,進行關于土壤修復的采訪調查。一組由宦靖帶隊,在城市走訪調查;另一組由陸陽帶隊,在鄉村走訪調查。兩組隊員設計的問題因地點不同而形成差異。城市調查成員主要關注群眾對工業生產和土壤修復之間的關系;鄉村調查成員主要聚焦在農業化肥、農藥對土壤的影響。在收集數份采訪報告后,隊員們整理總結,并撰寫報告,為后期所用。
采訪項目負責人,深入了解項目內容
進行調查,首先要了解調查對象的背景。為了解該工程的具體情況,調研團首先采訪了此次土地修復項目的負責人。了解到該地塊部分存在工業固體廢物混填情況,填埋的紅色固體成分主要為某公司硫酸項目中用硫鐵礦生產硫酸后遺留的硫鐵礦渣,其填埋特點為分布廣、體量大,填埋時間較長,導致場地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根據“環境調查報告”,本應急處置工程主要工作內容為場地污染土壤的處理和填埋工業固體廢物的清理與處置。隨后,在項目負責人的介紹下,成員們了解到當下土地修復分為三個標段工程。其中二標段已基本完成,一標段基本情況已經摸查清楚正在修復中,而三標段仍在挖掘、勘探中。
深入工程內部,了解修復實況
調研團成員前往土地修復工地進行深入的現場調研。在項目負責人的帶領下,調研團成員參觀了土地修復施工現場并近距離觀察了受污染土壤的現狀。經了解,土壤污染面積約5025m
2,體積約11081m
3,處置量約20389t。工業固體廢物面積約為8454m
2,固體廢物埋深分布約0~1.5 m ,其厚度約為1~3m,體積約為14193m
3,處理量約為26967t。隨后,隊員們在現場工作人員地指導下,在土地修復處進行三種土壤的取樣。分別為:含砷的一般固廢、硫鐵礦渣、無污染回填土。
采訪工地勞模,方知修復不易
在實地走訪途中,調研團還遇到了勞模李興璀,并誠摯邀請他向我們介紹工地的基本狀況以及修復現狀。調研團了解到,土地修復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因為其中不可控因素很多。比方說,地下水的環境很可能隨著雨水的匯入而改變;修復手段可能會隨著填埋物的種類不同而改變等等。隨后,調研團基于工作任務和工作感受對他進行了采訪。
送檢化驗,初識成分
調研團成員將所取的土樣送去當地生態環境監測局化驗。但因為當地實驗條件較為簡陋,還采取較為落后的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所以調研團只簡單測定了土壤中鉛元素的含量,其余各指標將寄往上海相關檢測公司后檢測。土壤加酸后浸出土壤提取液,隨后取液加入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在石墨燃燒的過程中,電腦繪制相關曲線。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我們大體了解了機器運作的方式,并能夠大體看懂電腦繪制的圖像。同時,成員在實驗過程中記錄相關數據。
結合調研結果,進行社區宣傳
此次,調研團準備基于前幾天的調查,向社區群眾進行關于土壤修復的宣講。隊員們于下午兩點在姚王社區集合,隊員樊明宇開始向社區的人們開始普及土壤污染的常識,并分享了前幾天的實地土壤修復的經歷。隨后,楊璐宇同學分發了實踐前期定制好的宣傳三折頁,并呼吁在座各位和調研團成員一起向群眾發聲,提高群眾們的認知度。隨后調研團成員在街區里分發傳單,向街區群眾其科普土壤修復相關知識,并提出一些切實且簡單可行的保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