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棄景區到文化地標:洛邑古城的文旅振興啟示錄
來到洛陽,我們會想到歷經千年沉淀的盧舍那大佛,想到雨后嬌艷的牡丹;而離開洛陽,天堂明堂遺址群的華燈璀璨會令你懷念,麗景門十字街的喧鬧火熱亦會給你留下美好的回憶。今天,帶領大家重新回到神州洛陽,去看一看曾經無人問津,如今卻人流不息的文化地標——洛邑古城。
一、廢墟之上文旅覺醒的迷思
曾經,洛邑古城在未開發前,只是一片荒蕪雜亂之地,斷壁殘垣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古建筑破敗不堪,基礎設施近乎為零,鮮有人問津。然而,當地政府與文旅部門敏銳捕捉到其深厚的歷史底蘊,決心開啟一場 “重生之旅”。
洛邑古城規劃總占地面積1360畝,計劃分四期建設,總投資達127億元。如此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旨在打造一個集歷史文化展示、民俗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景區,精準定位為展現十三朝古都洛陽古韻的新窗口。2017年4月,景區開門迎賓。但好景不長,在經歷一段時期的運營后,景區也遭遇了游客審美疲勞、項目同質化等困境,逐漸走向落寞。據當地市民描述,2022年之前洛邑古城可以憑借身份證進入免費參觀,雖然不收門票但是閑暇之余也并不會前往參觀。
二、仿古建筑蕭條的市場來源
洛邑古城最初定位為深度挖掘和傳承洛陽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的文旅景區,以金元古城墻遺址、文峰塔等歷史遺跡為核心,承載著傳播傳統文化的使命。但隨著文旅市場競爭加劇,其定位逐漸向迎合市場傾斜。
(一)景區定位錯失:從保護傳統文化轉向迎合市場
從景區商業布局來看,經過查閱2022年前洛邑景區公開招商的商家類型招標,洛邑古城內超60%的商鋪所售商品為熱門小吃、寶石手串等,與其他類似古鎮景區具有高度相似性。大量外來的、缺乏文化內涵的旅游紀念品充斥其中,像隨處可見的塑料小玩偶、簡易折扇等。而真正能體現洛邑古城金元舊址特色的洛陽宮燈、金水潭文創等產品占比不足30%。這一現象導致游客游覽時,難以從商品層面感受到洛邑古城獨特的文化底蘊,削弱了景區核心文化價值。
(二)規范運營困境:沒有抓住夜間經濟的流量紅利
隨著文旅行業發展,夜間經濟成為重要增長點。洛邑古城雖擁有深厚歷史文化資源,具備發展夜間經濟的天然優勢,卻在運營中未能充分利用。經走訪,2022之前洛邑古城在7點半完成文峰塔燈光秀后即逐漸關閉景區燈光。據當地文旅部門統計,當時洛邑古城游客夜間停留時間平均不足1.5小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安大唐不夜城,游客夜間停留時間平均達3.5小時以上,其夜間消費帶動的經濟效益數倍于洛邑古城。在夜間活動策劃上,洛邑古城同樣缺乏亮點。除了簡單的燈光布置,實景演出、沉浸式夜游等深度體驗項目匱乏,大量夜間經濟流量紅利白白流失,限制了景區經濟收益和游客體驗提升。
(三)經營模式定位:門票免費與租金流失的營收閉環
洛邑古城自2017年開園起,便以“免費開放”和“商戶免租金”的雙重策略打破傳統景區經營模式。其核心邏輯在于通過免門票吸引大規?土,再以商戶免租金、收益分成為特點的聯營模式激活商業消費,形成“流量-消費-分成”的閉環。
但這種經營模式嚴重依賴于游客數量和入駐商戶質量。與同類型的烏鎮相比,彼時的洛邑古城并沒有實現成熟的“非遺+體驗”經營模式。在企查查對2017年前后的洛邑古城債務進行檢索時可以發現,“免費門票+商戶聯營”模式難以覆蓋巨額投資與日常運維成本。因而,在景區核心競爭力無法實現上下游產業覆蓋時,先進經營模式無法有效轉化為消費動能。
三、重構文化基因成為破局之道
仿古建筑所仿造的不僅僅是建筑風格,更應該將真正的文化體驗帶給游客;仿古產業宣傳的不僅僅是外在精美的裝潢,更重要的營造仿古的生活狀態。在破局過程中,洛邑古城啟動了文化覺醒工程,重新梳理自身歷史脈絡,深度挖掘洛陽十三朝古都的文化精髓。
(一)文化覺醒工程:挖掘文化特色以重鑄創新內核
洛邑古城、在建筑修復與文化展示方面,投資數億元對金元古城墻遺址、文峰塔等歷史遺跡進行保護性修繕,最大程度還原其歷史風貌。以文峰塔為例,在修繕過程中,嚴格遵循古建筑修復原則,采用傳統工藝與材料,邀請多位古建筑專家進行指導,確保文峰塔在保留原有韻味的同時,也具備了更高的安全性與觀賞性。
同時,景區積極挖掘洛陽本地特色文化,將唐三彩、洛陽宮燈、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景區,開設非遺展示館與體驗工坊。僅2024年,洛邑古城內的非遺體驗工坊就接待游客超過50萬人次,游客們在這里親手制作非遺產品,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了文化的活態傳承。
(二)運營模式變革:追隨漢服潮流拓展多元業態
在運營模式上,洛邑古城積極求變,擁抱新的文旅消費潮流。漢服經濟的興起宛如一陣春風,再度激活了這片土地。洛邑古城所處的老城區,漢服體驗店從最初的18家發展為900余家,形成了 “漢服 + 造型 + 拍攝 + 寫真” 的全服務鏈條。
洛邑古城附近一家漢服妝造店老板表示,一件租金一百多塊錢的漢服,能帶動至少六百元人民幣的周邊產值,涵蓋妝造設計、跟拍攝影、景區消費和餐飲住宿等衍生消費。2024年,洛邑古城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萬人,在全國國慶期間熱點旅游景區中排到了前十名。游客身著漢服穿梭在古城中,沉浸式體驗古風古韻,極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游覽體驗,也使得洛邑古城成為熱門打卡地,吸引了更多游客慕名而來。
(三)風口效應集聚:擁抱神都品牌實現價值轉變
洛邑古城作為洛陽“神都”品牌的核心地標,以“夢里隋唐,盡在洛邑”為定位,通過復現唐宋時期建筑群,構建了跨越千年的沉浸式文化場景。洛邑古城圍繞文峰塔、新潭碼頭、金元古城墻等建筑遺址開展四期建設,并與周邊的天堂明堂、應天門景區形成仿古建筑群集聚效應,構筑起“一日游盡大唐,十里共話神都”的文化旅游長廊。
尤其是在每年的四月牡丹花會期間,仿古建筑群憑借著從餐飲住宿到娛樂游玩全鏈條服務,在牡丹文化的加持下吸納國內外旅客。2024洛陽老城區旅游人次達3746萬,綜合收入281.9億元,同比增長超30%,使洛陽由旅游“中轉站”變為“目的地”。
四、結語
站在應天門遺址俯瞰,古城的燈火的璀璨與非遺鐵花的閃耀交相輝映。洛邑古城與仿古建筑群的集聚,本質是“歷史資源+空間載體+業態創新”的三維疊加。洛邑古城的恢復成功表明文旅產業升維需以文化內核為錨點,通過場景化、年輕化、特色化重構消費生態。從建筑軀殼到文化容器,從商業孤島到民生工程,洛邑古城的蛻變印證著真正的城市更新,不僅要讓空間煥新,更要讓文明生根。當漢服妝造師用流行色盤改良唐妝,當沉浸式演出讓武則天“穿越”講解歷史,當破碎的城墻在文化創新中重獲新生。我們看見的不僅是文旅產業的突圍,更是一個古老都城的文化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