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童越 張運龍 杜昱鋼)2025年7月5日,“錦繡黔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六盤水野玉海,開展了以"傳承農民畫,挖掘當地人文特點"為核心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們在實踐中領略農民畫的別樣風采,用實際行動助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實踐團隊成員們一踏入彝族風情街,非遺傳承店鋪里的水城農民畫便瞬間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出生于六盤水的文旅宣傳大使介紹到,農民畫從不用“規矩”框住天地,山能倒著長,云也能貼在田埂上。在農民畫里,色彩是肆意潑灑的生活情長,紅如灶膛柴火的熾熱,黃似曬秋玉米的歡暢,把莊稼漢藏在心底的期盼,全都用顏料洇成發燙的念想。
農民畫更深層的文化密碼與精神脈絡,也隨著我們探尋的腳步,緩緩浮現在大家眼前。實踐團隊又被扎染、蠟染店鋪里擺放的精美作品吸引,從蠟染缸里撈出靛藍的詩意,曬干后成了農民畫里山巒的底色;蠟刀刻下的弧線,成了畫中河流的走向,蠟染的“冰紋”是農民畫的天然筆觸,農民畫的色彩則是蠟染布料的二次生長,這是手藝間的默契,更是文化的血脈相承。
實踐團抵達彝馨花谷。老師們換上絢麗多姿的彝族特色服飾,衣袂翩然間,沉浸式感受當地文化的魅力。這一件件絢麗的服飾,簡直宛如"立體的農民畫",百褶裙上的菱形紋似梯田層層疊疊,衣袖處的火焰紋如節慶火把般跳躍,恰似農民畫里“云貼田埂走”的浪漫想象,這些紋樣與農民畫的題材一脈相承,均源自彝族人民對自然的觀察:山間龍膽草的紫、田畔向日葵的黃,既是服飾刺繡的主色,也是農民畫顏料里的原色。二者以紋樣為媒體,共同編織著彝族人民的生活記憶與精神密碼。
經過一天的學習與了解,實踐團隊員們的目光始終追隨著農民畫里那些帶著泥土芬芳的色彩與線條,這些扎根于土地的畫面,沒有刻意的雕琢,卻藏著最鮮活的生活肌理。此次實踐讓團隊成員們深刻意識到:農民畫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鄉土智慧的結晶、文化認同的紐帶。未來,實踐團將持續助力其活化傳承,讓這份“從土地里長出來的藝術”,在時代浪潮中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