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仲夏長武,醇香氤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應共青團長武縣委邀約,深入陜西金醇古酒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金醇古酒業),開啟了一場融合深度調研、生產實踐與市場洞察之旅。在這里,實踐團成員通過與生產部兼技術質檢部長胡鳳妮、銷售骨干樊曉鳳及資深庫管孟相民等關鍵人物的深入對話,觸摸到一壇醇香背后,傳統釀造技藝在新時代的脈動與傳承。
古法釀造,非遺傳承的醇厚基石
步入廠區,“醇古牌”的標識靜靜訴說著品牌與地域文化的血脈相連。胡鳳妮部長二十余載躬耕于生產與質量一線,她揭開“金醇古”之名源于長武古稱“鶉觚”的諧音傳承。在陜西鳳香型白酒的宏大版圖中,金醇古選擇了一條以質取勝的深耕之路。“規模非我所長,品質是立身之本,”胡鳳妮強調。從原料的嚴苛篩選到固態法發酵的工藝堅守,金醇古將“讓消費者喝到放心糧食酒”的理念融入每一滴酒液。更值得矚目的是其靈魂人物——非遺傳承人胡江峰先生,他不僅守護古法釀造之秘,更于去年傾力打造非遺館,讓無形的文化遺產有了可觸可感的傳承空間。古法釀造,是金醇古不可復制的基因,更是其穿越市場風雨的定海神針。
胡鳳妮(左)與實踐團成員交流 范恒 攝
匠心品質,贏得舌尖與市場的雙重認證
品質的承諾,最終由市場與消費者的舌尖來檢驗。銷售一線的樊曉鳳帶來了最鮮活的反饋:在咸陽地區,金醇古憑借“物美價廉”的質價比優勢,贏得了消費者堅實的認可度。當被問及客戶最關注的問題,樊曉鳳道出了有趣的觀察:常有顧客疑惑未見酒廠煙囪冒煙或路邊晾曬酒糟。這恰恰成為金醇古踐行綠色發展的生動注腳——響應國家環保政策,酒廠已完成從燃煤鍋爐到燃氣壁掛爐的清潔化轉型;酒糟亦由養殖大戶定期回收,告別了影響市容的露天晾曬。談及核心宣傳點,樊曉鳳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古法釀造”這一金字招牌,并熱情邀請大眾參觀非遺館,親見傳統工藝的現代演繹。這份自信,源于對品質的絕對底氣。
樊曉鳳(左)與實踐團成員交流 范恒 攝
時光窖藏,工匠精神的無聲浸潤
在恒溫恒濕的庫房里,時間仿佛以另一種方式流淌。1991年便投身酒廠的孟相民,三十余載光陰沉淀為對庫管與調酒工作的極致專注。他每日的必修課,是細致巡檢每一個酒壇,確保無一滲漏。當被問及釀酒核心,孟師傅以樸實言語勾勒出嚴謹工序:拉糧、制曲、出窖、加糧、蒸餾、攤涼、入酵……環環相扣。他特別指出,入酵溫度的控制是真正的技術命門,“溫度高了,酸多酒無”,寥寥數語道盡微毫之間定成敗的釀造哲學。這份日復一日的堅守,這份對分寸感的極致追求,正是金醇古品質背后最深沉、最無聲的工匠精神。
孟相民(左)與實踐團成員交流 范恒 攝
當青春的目光投向千年酒香,實踐的意義已超越調研本身。大學生們得以窺見,一塊“非遺”招牌背后,是胡鳳妮對原料與工藝數十年如一日的嚴苛把關,是樊曉鳳在銷售終端對消費者信任的悉心呵護,更是孟相民在寂靜庫房中對時間與品質的虔誠守望。金醇古的實踐揭示了一條清晰路徑:傳統產業的活力密碼,在于將文化遺產的深度、綠色發展的銳度與極致匠心的溫度,淬煉成無可替代的市場競爭力。青年一代在此汲取的,不僅是產業知識,更是如何在時代激流中守護文脈、以創新激活傳統的深刻智慧——這縷不滅的匠心薪火,終將由他們接續,照亮更多民族技藝走向未來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