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銘記歷史,譜寫中國未來新篇章
2022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為了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取得的光輝成就,包括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青年的關懷與指導,身為大學生的我選擇了參與以“返家鄉”為專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我是安徽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王蓮俊,懷著對黨和國家的崇敬,6月16日,我去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進行紅色尋訪。充分感受家鄉變化,銘記黨的奮斗歷史。
一進入紀念館的場地,300000這個龐大的數字就映入我的眼簾,即使已經在以前的歷史課上學過非常多相關的知識,但當我第一次如此直觀的面對這個數字的時候,我的心情還是非常得沉重,心中的憤怒與熱血仿佛在一剎那被點燃。那一座座雕像,一張張圖片,巨大的萬人坑,就烙印在了我的心頭,我很震驚,也很害怕,我甚至將自己帶入到那個場景里面。我不禁想那些侵略者為什么如此的殘忍?而現在的我可以做些什么呢?
從什么角度去書寫歷史、或者說以什么樣的歷史觀去解讀歷史,這些東西決定著我們會塑造一個怎樣的國家、走向一個怎樣的未來。
我想,我們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85年過去了,時間在慢慢地洗刷著昨天的記憶。從修改歷史教科書,到否認戰爭罪行,我們沒有看到真正的歉意,看到卻是回避歷史、不顧正義的狂妄和囂張。然而,歷史不會因時間的洗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逃避抵賴而消失。“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約翰·拉貝的名言告誡著我們,承擔戰爭的精神責任、保持對歷史的敬畏,是走向戰后和解的唯一道路。現在的我們可以寬恕那些侵虐者,一直沉湎于歷史的憤恨與吶喊中是不會起作用的,但是我們也絕不能忘掉歷史,不能忘掉那段刻⾻銘⼼的歷史。
那我便想,我們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歷史是我們進步與發展的一面鏡子。如果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收獲經驗,就難以書寫正史、形成正見、走上正路。如若遺忘甚至曲解了歷史,和平也不過是流沙上的大廈。南京大屠殺給予了我們豐富的經驗和重要的啟示,落后就要挨打,戰爭永遠沒有勝利者,帶來痛苦回憶。與此同時還要我們牢記對生命的敬畏,同時還要珍惜每一條生命。300000這個數字便是對我們發起的呼救。當然,作為新時代青年,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也要將自己的目標與國家的繁榮昌盛緊密聯系,認真學習好知識,培養勤奮的學習精神,嚴謹的學習態度,切實掌握過硬的學習本領,向著新時代人才的方向努力。當然南京大屠殺也教會了我們要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新青年。
最后,我想,我們中國人民要團結一心,團結協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平發展才是當今世界的主流。從自身做起,只有人人都珍愛和平、維護和平,世界才會和平。我們要不忘聯合國憲章初心,牢記守護和平使命。我們也要與各國友人建立和平相處、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樹立休戚相關、安危與共的共同體意識,一個個微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散發耀眼的陽光照亮世界,同時更是向世界呼吁:每一項權利的實現都離不開和平穩定的環境,讓我們一起維護和平吧。
這次事件活動我做的可能還是有所欠缺的,但是有經驗有教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實踐。無論怎么說 這都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活動,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使我們能夠更好的為國家做出貢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結束后,我們留下了寬恕,肩負起了責任,也踏上了新的征程。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的經歷與故事也還很長。 (通訊員 王蓮俊)
- 弘揚花鼓文化,重溫小崗精神
- 為了保護傳統民間藝術,繼承和發揚“大包干精神”,助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增進實踐隊員們對鳳陽花
- 08-06 關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