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木,細雕,成物”簡短的六個字概括了一件木雕誕生的過程,但卻無法展現其背后的艱辛。木以木的沉淀,融合了生命的厚重。出于對傳統文化的傾慕,以及對于木雕手藝的好奇,我在這個暑假加入了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匠心承楷韻實踐團,一起探尋曲阜楷木雕刻的奧秘。7.15日我與實踐團成團在曲阜這座浸潤著儒家文化的古城進行了為期三天的采訪實踐活動。曲阜這座孕育了楷木雕刻這門千年技藝。通過與非遺傳承人、學生群體和行業從業者的深入交流,我對這項非遺技藝有了更立體的認知,也感受到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掙扎與新生。

圖為楷木雕刻孔子像。中國青年網通訊員王子穎供圖
走進濟寧市級非遺傳承人顏德印先生的工作室,空氣中彌漫著楷木特有的清香。陳列架上,孔子像衣袂翩躚,如意紋巧奪天工,每一件作品都凝結著時光的厚重。顏先生的指尖布滿老繭,那是數十年與刻刀為伴的印記。“楷木雕刻的根,扎在子貢為孔子守墓的故事里。”顏先生摩挲著一件半成品,眼中滿是敬畏,“子貢用楷木刻制先師像,一來表哀思,二來傳教化,這門手藝從誕生起就帶著文化使命。"他十五歲學藝,寒冬臘月在燈下練習基本功,刻壞的木料能堆滿半間屋。"那時候師傅常說,刻刀下的不只是木頭,是人心對文化的敬意。”
如今,這位老匠人卻面臨著現實的困境。機器批量生產的雕刻品搶占市場,年輕人不愿花三五年時間學一門"慢手藝"。顏先生卻從未停下腳步:他帶著作品參加國際文化展會,開展青少年楷木培訓班。探索全新的宣傳方式也正是傳統技藝與新興科技有生命力的碰撞,將二者相融合用新型科技來打開傳統技藝的知名度,助力傳統技藝重獲新生。
在曲阜孔廟附近的一家楷木雕刻專賣店,我遇見了幾個正在挑選雕刻品的學生——有曲阜本地中學的初中生,也有來自濟南的大學生研學團。在對他們的采訪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同學都是第一次聽說和了解楷木雕刻這項非遺技藝,同時也是在來到曲阜之后才見到這項技藝。經過采訪詢問我了解到大部分同學對于這項技術都抱有好奇的態度。學生們的討論里,藏著傳統與青春的碰撞。有人嫌棄傳統紋“太老氣”,轉頭就為刻著“干飯魂”的趣味掛件爭論;有人對著復雜的鏤空雕刻驚嘆“手好巧”。他們不像收藏家那樣挑剔工藝,也不像游客那樣只圖紀念,而是用最直白的喜好投票——那些能和他們的生活、情感、甚至網絡熱梗產生連接的作品,總能被一眼選中。
原來傳承從不是單向的灌輸。當學生們站在貨架前,用自己的審美、需求和情感去觸碰這些雕刻品時,那些沉默的木頭便有了新的故事——它們不再只是"非遺"的符號,而是能裝進口袋、送給朋友、融進日常的文化信使。這種帶著青春氣的共鳴,或許正是楷木雕刻在當代最生動的生命力。
在曲阜文旅商品街,經營楷木雕刻店的老板正忙著打包快遞。他的店鋪既有傳統擺件,也有手機支架、香盒等實用品。據老板的介紹純傳統樣式賣不動了,年輕人喜歡有設計感的東西。這正體現了傳統手工藝品如果想要在新的社會獲得一席之地,就必須要經歷痛徹心扉的脫胎換骨,也正是傳統工藝品與技藝與當前社會融合的畢竟之路。張老板坦言除了木雕技藝本身的局限性,行業亂象也讓正經從業者頭疼。有些商家用普通桃木冒充楷木,機器雕刻冒充手工,低價攪亂市場。他曾聯合十幾家店鋪成立行業協會,制定用料標準,卻因利益分歧難以推行。“希望能有權威認證,讓消費者買得放心。”
老板的這番話讓我感觸良多,在時代的洪流之下有些人因為追名逐利而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但是反觀無論是顏先生,還是張老板,他們都堅守著自己的初心。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堅守者,曲阜楷木雕刻仍然可以跨越時空與人們相見。
非遺傳承人的堅守是根基,他們守護著技藝的靈魂;學生群體的熱情是火種,讓文化傳承有了接棒者;從業者的探索是橋梁,讓傳統技藝能融入生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支撐著這項技藝的生命力。對于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在于從業者,社會,和政府的多方面努力,共同打造良好的環境與平臺助力傳統非遺展現全新活力。(通訊員王子穎)
圖為匠心承楷韻實踐團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趙紫露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