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學“同心筑夢” 社會實踐隊赴泰寧 ------調研文旅創新,賦能鄉村振興實踐
座談啟智賦能文旅
上午 9 時的座談會上,王觀富主任深度解析泰寧縣旅游管理 “1+3+N” 體系: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發揮省級平臺統籌作用,三級子公司泰寧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專營九龍潭景區;環大金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運營金湖、寨下大峽谷、上清溪三大核心景區;縣屬泰寧旅游發展公司則負責狀元巖、原地博苑等景區管理,同步推進貓兒山二期開發。社會實踐隊后續還將通過開展實地考察,系統調研當地旅游管理體制與特色業態培育,為泰寧旅游發展注入青春智慧。
這場座談會,更是多元文旅議題的 “思想會客廳”。談及紅色旅游同質化,社會實踐隊與當地干部直面難題,從制度 “破局”,探討修訂紅色文旅發展規劃,明確差異化定位;以資金 “輸血”,研究爭取文物保護專項補貼、撬動社會資本;借營銷 “造勢”,策劃紅色主題研學游線、沉浸式演藝,讓紅色故事 “活” 起來 。
針對旅游資源調研與非遺保護,社會實踐隊細化行動:規劃 “生態 + 文化 + 紅色” 三維走訪路線,深入太平地區、紅軍街等地,用腳步丈量資源;對接博物館、非遺博覽院,安排沉浸式參觀,計劃以 “青春視角” 拍攝非遺紀錄片、紅色故事短視頻。同時,也坦誠剖析文保困境,研討 “政府 + 企業 + 公益” 多元資金池、“網格化 + 數字化” 管理模式,力求守護文化根脈 。
思維交鋒間,社會實踐隊把青春思考嵌入泰寧文旅振興藍圖。這場座談,讓隊員們既觸摸到旅游發展的 “頂層智慧”,又洞察 “基層創新” 活力。后續,社會實踐隊將帶著調研 “火種”,深化成果轉化,讓青春力量真正成為泰寧文旅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前行的 “助推器”,讓每一份思考都落地成助力泰寧蛻變的 “真實生產力”。
座談結束后,社會實踐隊馬不停蹄深入鄉村開展實地調研。在南會村,考察生態茶園與古民居改造項目,探尋 “微改造、精提升” 推動傳統村落旅游化轉型路徑;水際村的湖景水上高爾夫練習場頗為吸睛,年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帶動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村級專業足球場還承辦省級賽事,盡顯 “體育 + 旅游” 融合活力;來到始建于明代的省級文保單位甘露別院,隊員們沉浸式感受古建筑活化利用成果,六百年歷史的院落保留 “三進三開” 格局,金絲楠木立柱、纏枝蓮紋彩繪,見證著江南營造技藝的精湛。
茶香研學:訪館探基地
下午,社會實踐隊走進泰寧梅口茶文化館與茶葉基地,開啟茶香研學之旅。在茶文化館,“碧水丹山出好茶” 的展示,勾勒泰寧巖茶 脈絡。從清代《泰寧縣志》里“茶出峨眉峰者佳”的記載,到曾為明清貢茶的“眉峰云霧”故事,再到閩臺茶旅融合的探索,千年茶史與文化傳承,在文字與展品間流淌,讓隊員們沉浸于底蘊深厚的茶文化世界。
踏入茶葉基地,福建狀元茗茶、綠圣生態農業等企業的生態茶園映入眼簾,茶樹郁郁蔥蔥,盡顯生機。隊員們見證一片茶葉從山間鮮葉到杯中香茗的全流程,深刻理解生態環境與精湛工藝對茶葉品質的雙重塑造。
此次走訪,社會實踐隊在茶香中讀懂泰寧茶文化的傳承與產業活力。從文化館里的歷史沉淀,到基地中的生產實踐,既觸摸到傳統茶韻的悠長,又洞察現代茶產業的創新發展,為后續探索鄉村產業振興,積累了珍貴的 “茶鄉”觀察與實踐素材,讓三下鄉的研學之路,因茶香浸潤 而更具深度與溫度。
此次走訪,社會實踐隊既領略旅游發展的“頂層智慧”與“基層創新”,見證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又在泰寧梅口茶文化館與茶葉基地的研學中,透過千年茶史、閩臺茶旅融合故事及茶葉生產全流程,讀懂泰寧茶文化傳承與產業活力,為鄉村產業振興探索積累了豐富素材,讓三下鄉研學之旅更有深度與溫度。
作者:李碩閣 劉偉琦 來源:集美大學“同心筑夢”社會實踐隊
- 機電·青年行實踐隊青瓷博物館文化體驗行
- 2025年6月28日,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青年行”實踐隊奔赴麗水龍泉,探訪龍泉青瓷博物館和青瓷小鎮,在泥土與窯火的交融中感悟
- 06-30 關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