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學“同心筑夢”實踐隊泰寧行: 探文旅融合,尋紅色根脈,解碼古城文化
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集美大學“同心筑夢”社會實踐隊深入泰寧,開展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圍繞文旅發展、紅色文化、生態地質、古城遺產等主題,走訪泰寧縣文旅局、南會村、紅軍街、寨下大峽谷、泰寧古城等多地,以青春視角調研記錄泰寧的多元魅力,為地方發展注入青年智慧。
文旅座談與鄉村走訪:探發展脈絡,繪振興藍圖
6月30日,實踐隊首站與泰寧縣文化與旅游局開展座談。雙方圍繞泰寧旅游資源開發、紅色研學推廣等議題展開交流。泰寧縣文旅局王主任介紹,當地通過基層服務項目招募、生活補助、創業補貼等政策吸引大學生就業,同時以專項資金支持、生態評估監管等舉措平衡旅游經濟與生態保護。
隨后,實踐隊走進南會村,探訪康養園與旅游集散中心。康養園依托自然環境打造沉浸式療愈空間,旅游集散中心則以完善設施串聯周邊風光,展現出鄉村規劃中自然與人文的融合之美。
紅色足跡探尋:從紅軍街到少年紅軍小鎮
7月1日,實踐隊踏入泰寧紅軍街。這條長百余米的街道曾是1933年周恩來、朱德率紅一方面軍司令部駐扎地,古墻上“武裝動員起來,實行土地革命”等標語見證著往昔烽火。在朱德、周恩來舊居,簡陋的桌椅床鋪與指揮室場景復原,重現革命先輩運籌帷幄的身影。如今,紅軍街年均接待游客15萬人次,通過“紅領巾小講解員”活動、紅色旅游線路等創新形式傳承紅色文化。
次日,實踐隊走進大田鄉紅軍小鎮,探訪紅軍橋、中央少年紅軍文旅小鎮標識,聆聽清代“榕樹橋”因紅軍過往更名的故事。小鎮中,非遺文化蚯蚓燈、走馬燈與打鐵、編草鞋等傳統技藝交織,讓隊員們觸摸到紅色精神與鄉土文化的雙重脈絡。
地質探秘與生態觀光:解碼自然奇觀,感受產業融合
7月2日,實踐隊在寨下大峽谷開啟地質研學。“問天崖”的斑駁巖體、“金龜爬壁”的張裂體形態、“三線瀑”的流水侵蝕奇觀,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地殼運動與自然力量的鬼斧神工。
在綠圣生態觀光園,實踐隊深度調研閩臺茶旅融合項目。該項目投資3000萬盤活閑置資產,打造8000平方米綜合園區,集茶文化館、研學活動、創業基地于一體。臺灣制茶大師捐贈的茶具、兩岸書法家合作的“海納百川”題字,彰顯著閩臺融合的文化共鳴。泰寧巖茶以丹霞地貌為依托,其“三紅七綠”的品質特征與“香、甘、柔、順”的獨特韻味,更展現出生態與產業的共生之美。
古城文化解碼:從建筑到非遺,守護歷史根脈
7月4日,實踐隊聚焦泰寧古城文化傳承。在明末兵部尚書李春燁府第尚書第,隊員們通過拍攝門梁立柱、分析鏤空磚雕,解碼“三廳九棟”格局中的明代建筑智慧與官宦文化。
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苑中,打錫技藝的工具演變、風雨蠟燭的植物蠟配方,讓隊員們見證傳統手工藝的時代變遷。他們化身創作者,拍攝非遺文創短視頻素材,以青年視角傳播非遺創新實踐。
在梅林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隊員們通過戲曲服飾紋樣、發展脈絡梳理,認識到文化交融對藝術發展的重要性,沉浸式感受這一地方劇種的獨特魅力。
青春實踐注腳:知行合一,賦能地方發展
從文旅座談到紅色尋憶,從地質探秘到古城解碼,集美大學“同心筑夢”實踐隊以走、看、思的方式,串聯起對泰寧發展的多維觀察。隊員們通過拍攝記錄、短視頻創作、校地合作研討等形式,形成涵蓋非遺宣傳、古建筑研學路線設計等方向的調研成果,為泰寧文旅融合、紅色傳承、文化保護注入青春動能。正如實踐隊所言,此次行程不僅是對泰寧多元魅力的發現之旅,更是青年學子以實踐之行續寫地方發展新篇的擔當之旅。
作者:楊蕙綺 劉偉琦 朱文琪 王程 來源:大學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