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掀開六月的簾幕時,我背著塞滿教案的雙肩包,跟著集美大學“心手相牽,為愛啟航”實踐隊踏入漳州華安。四天里,華豐中心小學的走廊、教室,乃至操場,都成了我與孩子們編織成長故事的織機。那些或笑或淚的片段,像散落在夏日的拼圖碎片,拼出了青春與童真碰撞的奇妙軌跡,也讓我們看到這場實踐在孩子成長與社會層面的價值。

圖為實踐隊出征合影。侯雨昕攝
初遇:在姓名里埋下種子
實踐隊的“大家庭”里,指導老師總把飯菜往我們碗里堆,像喂養一群永遠吃不飽的雛鳥;隊長和伙伴們操著家長里短的心,凌晨三點還在核對第二天的課程表。我跟著課程組的伙伴們,把教案上的心理課堂,一點點往現實里搬。
初見孩子們時,有孩子攥著衣角,認真拆解我的姓氏,記在作業本第一頁。后來我才知道,他們把每個實踐隊員的名字都這樣琢磨,像收集星星般,把我們這些“大朋友”嵌進他們的世界。那些歪歪扭扭的姓名拆解,成了我們與孩子聯結的第一根線,也讓孩子們對知識探索的好奇心悄然萌芽。
課堂:生命教育里的成長軌跡
我們以“認識自我”為起點,用指紋、姓名、家族故事做鑰匙。有孩子在“生命樹”上畫下自己的胎記,說“這是媽媽給我的印章”;有孩子指著族譜里的名字,突然明白“我是好多人的牽掛”。當他們發現自己的指紋與別人都不同時,眼里的光像點亮了星星——原來“獨特”不是奇怪,是生命最珍貴的禮物。

圖為學生們在上手工課。侯雨昕攝
到了“管理自我”階段,我們把情緒變成可以觸摸的色彩。孩子們用蠟筆涂出“憤怒的紅色”“難過的藍色”,再跟著我們學“深呼吸魔法”,看著畫紙上的顏色慢慢變得柔和。有個總愛發脾氣的男孩,最后在情緒日記里畫了只抱著自己的小熊,說“生氣時可以先抱抱自己”。

圖為實踐隊員詹璐與學生互動。何云凱攝
“突破自我”的素質拓展課上,害羞的孩子試著站上講臺講故事,協調性差的孩子在拔河時攥緊繩子不肯松手。當他們終于把寫滿“我不行”的紙條扔進紙簍,舉著“我能行”的卡片歡呼時,我們忽然懂得,生命的韌性從來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敢試試”里長出來的。
最后的“成就自我”環節,孩子們給十年后的自己寫信。有人說想當老師,“像你們一樣回來教弟弟妹妹”;有人畫下長滿野菊的山坡,說要讓家鄉變好看。這些稚嫩的字跡里,藏著比“成功”更動人的東西——對生命的期待,對世界的善意。

圖為學生們在操場進行拔河比賽。侯雨昕攝
離別:以“生命長卷”錨定成長
最后一堂課,我們鋪開十米長卷,發起“共繪生命長卷”活動。長卷一端,我畫了顆剛發芽的種子,代表這場相遇的起點。孩子們瞬間圍攏,有人畫下帶著自己指紋的樹葉,有人勾勒夢想中的模樣,有人把思念的家人藏進畫里的角落。
當長卷鋪滿色彩,孩子們趴在上面數著屬于自己的那筆,嘰嘰喳喳說著“這是我的勇敢”“那是我的想念”。這哪里是畫,分明是他們對“生命”最鮮活的注解——有獨特的棱角,有聯結的溫暖,有對未來的盼頭。

圖為實踐隊員與學生展示長卷。何云凱攝
離別的前一晚,小朋友抱著我們不肯撒手:“老師,它記得我們每個人的樣子對不對?”我點點頭,也緊緊抱著他們,像在和這段時光悄悄告別。
實踐的價值:雙向成長與社會微光
回校整理照片,孩子們眼里的光,像夏日不落的太陽。本以為是我們給予知識,實則孩子用童真教會我們擁抱不完美,這場支教,是高校學子參與鄉村振興、助力教育均衡的注腳。以心理課程為依托,補充鄉村兒童心理健康養分,探索可復制幫扶模式。與小學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延伸實踐影響,為協同育人機制提供樣本。我們錘煉社會責任感,成為青春公益力量,吸引更多人關注鄉村兒童教育,凝聚愛心合力。
或許山水總會相逢,下次見面,我們和孩子都會帶著夏日饋贈,長得更挺拔。這段實踐價值,也會在孩子成長、社會關注中,持續散發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