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傳承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賦能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安徽理工大學“拾遺-薪繼啟為創新實踐隊”于6月30日至7月1日奔赴“世界梨都”安徽省碭山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隊員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和“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的殷殷囑托,心懷“國之大者”,聚焦碭山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振興,通過密集的實地走訪、深度訪談、座談交流,探尋梨產業現代化發展路徑,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
1.梨園深處:科技賦能農業的生動課堂
實踐首站,隊伍直抵碭山梨產業核心——壹號梨園。在這里,隊員們親身體驗了現代農業的蓬勃脈動。先進的監測系統精準調控著灌溉用水,確保流水量與滴水量科學合理;高效的自動捕捉裝置嚴密守護梨園,有效防治著小青蟲、紅白蜘蛛等常見蟲害。工作人員重點介紹了應對自然災害的“硬核”裝備——高達11.6米的防霜風機。盡管使用頻率不高(約三四年應對一次嚴重霜凍),但其覆蓋50米的強大風力,是守護梨園的關鍵屏障。與梨農的深入交流,揭示了產業的宏大規模:全縣果園約70萬畝,其中酥梨25萬畝,畝產驚人地達到8000至1萬斤。同時,發展瓶頸也清晰呈現:為平衡最佳口感與較差的耐蟲性,需在陽歷九月份完全成熟前尋找最優的早采時機;加工環節主要集中于縣城,品牌建設之路尚需加力。梨園中,無人機打藥的現代場景與果農辛勤勞作的身影并存,讓隊員們深刻理解了科技興農的迫切性與復雜性,也真切感受到黨的惠農政策給這片土地帶來的深刻變革。
(圖:實踐隊員在壹號梨園專注聽取技術講解。汪青坪供圖)
2.對話先鋒:電商新業態的實戰啟示
7月1日上午,實踐隊拜訪了安徽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電商達人陳開森。他毫無保留地分享了利用抖音等平臺將碭山梨銷往全國的心得與挑戰。隊員們了解到,不同品種對應差異化的市場策略:易發酵的早熟梨(多為日韓系)需快速周轉;耐儲運的晚熟酥梨則主要依托順豐快遞發力電商。陳開森坦言,物流成本構成顯著壓力,例如運輸5-6斤桃子約需5-6元,10斤則需9元左右。他肯定了當地政府對采購貧困戶水果的電商給予的補貼支持。其創業源于對家鄉水果高性價比的深刻認同,目前運營良好的賬號擁有3萬多粉絲,常深入果園進行場景化直播。他也分享了日常運營中必須面對的難題:市場價格波動劇烈、消費需求易受環境影響、收購環節需兼顧村民價格期望與嚴格的果品質量控制標準。陳開森的奮斗歷程,生動詮釋了青年運用新業態反哺家鄉、助力產業振興的可行路徑,為隊員們樹立了鮮活榜樣。
(圖:實踐隊員(左)向陳開森(右一)請教線上銷售策略。汪青坪供圖)
3.青聚李莊:共繪振興藍圖的智慧碰撞
當日上午,實踐隊參加了在李莊鎮舉行的“我在李莊過七一”——“紅心向黨共話振興”青年高校人才座談會。碭山縣團縣委相關負責人、李莊鎮村干部、安徽理工大學及合肥經濟學院實踐隊師生代表齊聚一堂,共話發展。結合連日來的深入調研,高校學子積極建言獻策。安徽理工大學代表聚焦產業痛點,提出運用數字技術深度優化酥梨種植管理信息平臺,著力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數據鏈;合肥經濟學院代表則著眼文化潛力,建議深挖當地獨特梨文化資源,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合肥經濟學院學生殷賢博的發言飽含深情:“青年既要放眼世界增長才干,更要心系鄉土,將所學所能奉獻家鄉建設!”團縣委相關負責人勉勵學子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深化校地合作與校際團隊協同,匯聚更強大的青春合力服務地方發展。座談會后,駐村書記帶領師生們參觀了安徽省首批和美鄉村示范點李園新村。“樹在家中,村在林中”的和諧生態畫卷,正是鄉村振興“生態宜居”要求的生動寫照和成功實踐。
(圖:安徽理工大學與合肥經濟學院實踐團隊員在李莊鎮合影。汪青坪 供圖)
4.古樹尋根:汲取扎根奉獻的精神偉力
實踐最后一站,隊員們懷著敬意走進良梨鎮梨樹王景區。歷經數百載風雨的梨樹王與梨樹神,枝干遒勁,深深扎根于碭山沃土,無聲地見證著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與時代發展。碭山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動情地表示,這些古梨樹是碭山梨產業發展的活化石,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農業堅韌不拔與世代傳承精神的象征。隊員們肅立古樹之下,思緒不禁飛向那些響應黨和國家“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號召,像古梨樹一樣深深扎根基層、奉獻無悔青春的優秀青年。這堂行走在梨園深處的特殊思政課,讓隊員們深刻體悟到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深遠意義,深刻認識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科技創新的驅動和產業體系的強健,更需要一代代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將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轉化為扎根大地、服務“三農”的堅實行動。
(圖:實踐隊員在梨樹神前駐足凝思。汪青坪 供圖)
5.知行淬煉:譜寫興農報國的青春華章
為期兩天的碭山之行,行程緊湊,收獲豐碩。安徽理工大學“拾遺-薪繼啟為”實踐隊的隊員們,用腳步丈量產業一線,以真心感知基層脈動。從壹號梨園的科技之光與果農智慧中,他們讀懂了產業升級的機遇與挑戰;從電商先鋒陳開森的開拓實踐中,他們學習了新業態賦能傳統產業的創新之道;在李莊鎮的思想交流中,他們升華了服務鄉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古梨樹的年輪印記里,他們汲取了艱苦奮斗、扎根奉獻的深厚精神滋養。隊員們深切認識到,要讓碭山梨這塊金字招牌歷久彌新,必須持續以科技之力攻克生產難題,以政策與模式創新拓展市場邊界,更呼喚廣大青年傳承總書記倡導的“自找苦吃”精神,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鄉村振興的壯闊征程。
隊員們一致表示,將時刻銘記此行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期望,把實踐調研成果轉化為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行動。以真才實學守護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以實干擔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在廣袤的田野上奮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青春答卷,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宏偉目標貢獻安理工學子的智慧和力量!
。ㄍㄓ崋T汪青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