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國家水利科研前沿平臺,7月11日,河海大學國家水網智慧防災調研團赴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鐵心橋試驗基地進行實地調研學習。

鐵心橋試驗基地內部 宋天浩攝
實踐團成員首先參觀了基地集中展示區,系統觀摩了國內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水運重大工程物理模型群。該模型群是國家水網建設與重大工程論證的核心科研與驗證平臺。成員們詳細察看了包括完整展現樞紐結構與關鍵設施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模型及其垂直升船機實體物理模型;用于研究泄洪消能、水流流態等核心水力學問題的向家壩、錦屏、溪洛渡、白鶴灘等世界級水電站模型;模擬長江中下游航道整治措施與效果的深水航道整治河工模型;以及用于評估通航安全影響的長江下游公路橋、鐵路橋方案模型和港珠澳大橋水沙動力物理模型。這些模型覆蓋長江、黃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等主要流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標志性水運樞紐、航道治理及跨江河海重大工程的實物縮影,為工程方案優化、技術攻關及專業認知提供了直觀依據。

白鶴灘水電站水工整體模型 宋天浩攝
隨后,實踐團深入基地核心科研功能區,實地考察了多個專業試驗廳的運行與研究內容。在高速水流試驗廳,成員們觀察了用于模擬高壩泄洪洞、溢洪道高速水流的陡槽、管道系統及精密測量設備,了解了空化、空蝕、摻氣及脈動壓力等關鍵問題的研究手段及其對保障工程泄洪安全的重要性。在生態水文試驗廳和環境工程試驗廳,重點考察了河流生境模擬、魚類洄游通道實驗設施及分層取水裝置模型,認識到其在評估工程生態影響、設計生態調度措施、維護河流健康方面的科研價值。

、
機械變坡水槽設備 宋天浩攝
樞紐水力學試驗廳內的大型樞紐整體模型,展示了復雜三維水流結構、通航水流條件優化及上下游水流銜接等關鍵水力學問題的研究方法。泥沙基本理論試驗廳的環形水槽、變坡水槽等設備,揭示了泥沙運動基本規律的研究方法,這是航道治理與水庫淤積防治的理論基礎。漢江試驗廳和長江下游模型試驗廳則專注于區域治理研究,特別是長江下游模型試驗廳龐大的河工模型系統(包含航道整治、涉水工程等),生動呈現了長江黃金水道治理維護方案的科學論證過程。
此外,成員們還在筑壩試驗廳了解了新型筑壩技術驗證,在材料試驗廳見識了水利工程材料(混凝土、土石料、防滲材料)在高壓、滲流、凍融、侵蝕等復雜環境下的耐久性與力學性能測試,并在滲流試驗廳深入認識了水在壩體及地基中運動規律的研究如何服務于大壩防滲設計與安全穩定性評估。基地各試驗廳配備的先進儀器和完善的水電配套系統,共同構成了支撐國家重大水利水電工程論證、水網安全運行及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研發的國家級科研平臺。

三峽升船機模型 宋天浩攝
通過此次對鐵心橋試驗基地模型群和專業試驗廳的系統調研,河海大學實踐團成員直觀認知了國家級水利科研平臺的強大實力與嚴謹方法。成員們深化了對重大水利工程從規劃設計、安全論證到生態保護全鏈條科研過程的理解,特別是模型試驗在解決復雜水力學、泥沙、結構安全、生態環境等核心科技難題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厮宫F的科研體系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鮮明特色,為實踐團聚焦的“國家水網”與“智慧防災”主題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也進一步堅定了成員們投身水利科研、服務國家水安全保障事業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