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于都探遺承古韻,青年聚力煥新聲
“公”“婆”兩支嗩吶高低和鳴;方言客家古文優美婉轉;擂棒研出客家春夏秋冬。7月5日至6日,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藥學院“寶葫蘆”社會實踐團隊奔赴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通過實地調研、親身體驗,深度挖掘非遺背后的故事與價值,探索如何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貢獻青年力量。
嗩吶和鳴,古韻新聲
嗩吶“公婆吹”——樂器主要分“公”“婆”兩支吶。“公”嗩吶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亮,激越高昂,動人心弦;“婆”嗩吶略長些,哨片呈扁圓型,音色低沉渾厚,情意綿綿,撼人肺腑。于都嗩吶“公婆吹”高低音演奏風格獨特,曲調激昂優美,旋律婉轉粗獷,低音渾厚雄壯,表現力強,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公婆吹群眾基礎深厚,應用廣泛。
圖為團隊成員體驗嗩吶“公婆吹”
客文傳唱,文脈流芳
客家古文——采用客家方言演出,說唱相間、以唱為主。節目內容多曲折離奇、有因有果、是非分明,內涵豐富。其思想立意多推崇行善積德、重禮崇學、忍辱負重、勤儉持家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與優秀品格;鞭撻背信棄義、為富不仁、惡毒奸詐、好逸惡勞等社會不良習氣與丑惡現象。
圖為肖秋林老師為實踐團隊展示客家古文
擂茶溢香,食韻傳情
擂茶制作技藝——以茶葉、炒芝麻、炒(炸)花生為主原料,部分地區也會加入茴香、野菜等。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用擂茶款待遠道而來的客人更是傳統的隆重禮節。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之功能。

圖為實踐團隊體驗贛南擂茶制作技藝
在此次實踐中,“寶葫蘆”團隊成員全身心投入各項非遺文化。他們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技藝、動手實踐制作非遺產品,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在與傳承人的交流互動中,深入了解非遺背后的歷史淵源與文化故事,深刻認識到每一項非遺技藝不僅是地方特色文化的活態呈現,更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傳承的基因密碼,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智慧結晶與精神內核。
現在許多非遺項目面臨著傳承斷代、受眾流失、技藝瀕危的困境,非遺的存續與發展仍迫切需要青年力量的注入。“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青年學子可以發揮自身知識與創新優勢,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讓古老的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未來,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藥學院“寶葫蘆”社會實踐團隊也將持續關注非遺保護,用實際行動為非遺傳承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實踐團隊與非遺傳承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