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類家庭里的 “特殊母愛”:用耐心與溫情搭建心靈港灣
福利院類家庭里的 “特殊母愛”:用耐心與溫情搭建心靈港灣
在福利院的類家庭中,有這樣一群特殊的 “媽媽”—— 她們不是孩子的親生母親,卻用日復一日的陪伴,為缺少原生家庭關懷的孩子筑起溫暖的 “家”。7月12日,合肥工業大學“砼創華彩,鄉伴成長”走進福利院的類家庭,傾聽兩位 “媽媽” 講述她們與孩子之間的故事,感受這份跨越血緣的親情如何在細節中生根發芽。
“不只是照顧,是把心掏出來的牽掛”
“對他們來說,我們不僅是管家,更是能依靠的‘親人’。” 談及類家庭中 “媽媽” 的角色,一位 “媽媽” 坦言,這與普通家庭的母親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普通母親對孩子的習慣了如指掌,而在這里,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成長軌跡,“你要反復教、耐心等,哪怕是‘要洗手才能吃飯’這樣的小事,都可能需要重復上百次。”
這份角色需要的,是超乎尋常的耐心與細心。孩子們的飲食起居有嚴格的講究:內衣內褲必須手洗,不能放進洗衣機;早上起床要自己疊被子,哪怕最后 “媽媽” 還要重新整理,也要讓他們養成習慣;吃飯時留意誰不愛吃蔬菜,誰對某種食物過敏,“這些細節記在心里,才能讓他們像普通孩子一樣健康長大。”
從戒備到依賴:那些藏在細節里的溫柔回響
“一開始他總躲在哥哥身后,晚上睡覺非要攥著哥哥的衣角,我一靠近就哭。” 一位 “媽媽” 回憶起剛接手的小男孩,眼里滿是柔軟。但日復一日的陪伴,讓堅冰漸漸融化:她每天睡前給孩子講繪本,幫他掖好被角;孩子挑食時,把蔬菜切成小動物形狀;當孩子終于愿意撲進她懷里說“媽媽,我喜歡你”時,她站在原地紅了眼眶。
更讓“媽媽”們動容的,是孩子們笨拙的感恩。今年母親節,剛中考完的女孩用攢了很久的零花錢,買了一串手串送給“媽媽”,如今這串手串仍戴在她的手腕上;父親節時,孩子們湊錢給“爸爸”買了一條煙,“他們不說,但心里都記著你的好。”這些瞬間,讓“媽媽”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變成“甜”。
用 “家庭的模樣”,教會孩子愛與被愛
在類家庭里,“家” 的儀式感從不缺席:爸爸會和初三的孩子比賽做數學題,故意 “輸” 給孩子贏取獎勵;媽媽會在孩子考試進步時,帶他們去公園玩;孩子們學會了自己洗內衣、整理房間,也懂得了分享 —— 分零食時不會爭搶,遇到矛盾會主動找 “媽媽” 解決,而不是互相打鬧。
面對孩子的情緒波動,“媽媽” 們有自己的智慧。曾有個小男孩早上莫名發脾氣,“媽媽” 沒有追問,而是等他晚上平靜后輕聲詢問,才知道是小伙伴拿了他的零食。“他們不善表達,但情緒都寫在臉上,你要慢慢等,讓他們知道‘有情緒可以說出來’。”
堅守與希望:讓每個孩子都擁有 “家的溫度”
“有時候剛把家里打掃干凈,轉頭就被孩子們弄亂;有時候教了無數次的道理,他們還是會忘。”“媽媽” 們坦言,這份工作有不易,但更多的是被需要的幸福。福利院會定期組織專業培訓,社會愛心人士也常來探望,這些支持讓她們更有底氣。
如今,類家庭里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學,有的學會了照顧自己,他們用行動證明:哪怕沒有血緣,愛也能生根發芽。正如一位 “媽媽” 所說:“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知道,有人疼、有人等、有人盼著他們長大 —— 這就是家的樣子。”
這份 “特殊母愛”,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一粥一飯、一言一語中,為孩子們鋪就了一條充滿溫暖與希望的成長路。當孩子們帶著這里的牽掛與勇氣走向遠方,那些被反復叮囑的細節、被溫柔接住的情緒,早已化作他們生命里最堅韌的鎧甲 —— 讓他們無論走到哪里,都記得 “被愛” 的滋味,也懂得如何把這份愛,輕輕捧給這個世界。
作者:程宇 來源:“砼創華彩,鄉伴成長”暑期實踐團隊
- 山農大學子深入鄂西解碼鄉村振興
- 2025年7月11日山東農業大學“精益求精”三下鄉實踐團隊深入團堡鎮黃精基地,與工人們一同勞作,通過采訪調研民營企業對鄉村振興的重要
- 07-12 關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