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集美大學“嘉”園尋跡,“庚”韻回響實踐隊于7月9日至7月10日前往大田“第二集美學村”開展社會實踐,并參與了廈門晚報“烽火弦歌——尋訪廈門大學、集美學校內遷故事”主題宣傳活動。
校史重溫悟嘉庚初心
為溯源集美學校抗戰內遷歷史,讓紅色基因厚植青年心中,“嘉”園尋跡,“庚”韻回響實踐隊于7月9日下午16:00在集美大學中山紀念館集合,對集美學校發展歷史進行深入學習,聆聽董立功老師的講解。實踐隊圍繞“嘉庚精神薪火傳,誠毅之路青年行”的實踐主題,在追溯歷史中體悟嘉庚精神,挖掘紅色資源背后的深厚底蘊。董老師從陳嘉庚先生“教育救國”的初心,講到“誠毅”校訓背后蘊含的精神密碼,再到師生們在動蕩歲月中堅守講臺、薪火相傳的壯舉,一段段歷史被娓娓道來。

(圖為集體參觀集美大學中山紀念館 楊城河供圖)
隨后全體成員于17:30在尚大樓集合召開行前會議,張永杰老師對前期準備工作進行點評,調整并安排實踐任務,鼓勵隊員們在實踐中克服困難、積極進取。各小組成員匯報工作進度,反饋不同意見,共同探尋集美校友故事,制作相關問卷,設計大田文創產品,利用多種方式來更好地體現實踐主題,為本次實踐活動做好充分準備。

(圖為集體在尚大樓會議室進行動員準備會議 范孟媛供圖)
探訪遺址溯內遷歲月
7月10日下午15點,實踐隊與廈門晚報“烽火弦歌——尋訪廈門大學、集美學校內遷故事”宣傳活動的記者以及同學們一起走入玉田村“第二集美學村”校舍遺址,跟隨大田“第二集美學村志愿宣講團”連曉玲老師的講解探尋集美學校抗戰內遷歷史。

(圖為全體成員聆聽連曉玲老師的講解 楊城河供圖)
隊員們以實地考察、聆聽講解、開展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大田“第二集美學村”的歷史開展調研。在連曉玲老師的帶領下,實踐隊踏著青石板路,走訪了范氏祖祠、中央蘇區革命史館、嘉庚廣場、高平堂等遺址,對集美學校內遷歷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深切感受到烽火歲月中大田民眾與內遷師生的深厚情誼以及嘉庚精神在危難時刻的堅韌傳承。走訪過程中,隊員們重溫了陳嘉庚先生《有枝才有花,有國才有家》的抗日演講,聆聽連曉玲老師對“陳維風老師千里走單騎”“俞文農船長舍棄高薪回國效力”等感人事跡的傾情講解,深深被先輩們的崇高精神所感動。

(圖為集體在大田“第二集美學村”前大合影 楊城河供圖)
情景再現傳烽火弦歌
在仙亭山森林公園,實踐隊成員身著民國服裝,還原抗戰時期“森林課堂”的真實情景。董立功老師為大家講解船舶避碰規則及抗戰時期學子艱苦求知的事跡;志愿者們教授隊員們“你好大田”的旗語技能;隊員們圍坐一起大聲朗誦愛國詩篇。此次體驗融合民國服飾與航海知識,以場景化體驗讓實踐隊隊員們身臨其境感受集美學校內遷大田的艱苦歲月,更深刻體悟了嘉庚精神的豐富內涵。

(圖為再現“森林課堂”場景 張永杰供圖)

(圖為集體在“森林課堂”紀事碑前大合影 范孟媛供圖)
嘉庚精神是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重要力量源泉,它激勵著無數青年頑強奮進。“嘉”園尋跡,“庚”韻回響實踐隊隊員們走進大田“第二集美學村”,探尋集美學校內遷歷史,為傳承嘉庚精神、挖掘紅色資源注入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