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好滿足養老多樣化服務需求,探索網格化鄰里互助養老模式,展現新時代青年對社會責任的理解與擔當,7月14日,曲阜師范大學魯韻頤養實踐隊于山東省煙臺市萊州市沙河鎮路旺原家村探尋在老齡化背景下,傳統村莊如何破解養老難題的實踐活動,讓 “夕陽紅” 綻放別樣光彩。
路旺原家村,這個有著 1551 人的村莊,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數據顯示,全村 60 歲以上老人占比高達 30%,80 歲以上老人約占 5.7%,90 歲以上老人有 23 人,甚至還有 2 位百歲老人。這些簡單的數字背后,折射出的是村莊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服務需求急劇增長的現實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養老模式在日益增長的多元養老需求面前,逐漸顯得力不從心。正是基于這一現實問題,曲阜師范大學魯韻頤養實踐隊在村委會的積極協助下,開展了此次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分成多個小組,深入村莊的各個角落,與村兩委成員進行細致溝通協作,走訪了眾多村民家庭,采訪了包括老人、志愿者、村干部等在內的多元主體,力求全面了解當地養老的真實情況,收集最實際的養老需求。
為了能夠精準熟悉當地的養老現狀,把握網格化鄰里互助養老模式的整體概貌,實踐隊員首先聯系到了萊州市沙河鎮路旺原家村黨支部副書記原興順。原興順向隊員們詳細介紹了村莊的基本情況,當談及養老問題時,他坦言,如何讓村里的老人真正實現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是村兩委成員們必須認真作答的一道重要民生考題。這些年來,村兩委成員們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

圖一為萊州市沙河鎮路旺原家村網絡互助圈分布示意圖。于子涵通訊員攝
面對村莊嚴峻的養老困境,村兩委經過反復研討和實踐,啟動了 “愛行禮運—呼助寶” 平臺項目,同時同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經過長達六年的不懈探索,終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網格化鄰里互助養老之路。“養老服務要做到精準,網格劃分是基礎。” 原興順向實踐隊員們介紹道,網格劃分嚴格遵循 “圍繞老人、就近劃圈” 的原則,同時充分兼顧老人的個人喜好,“老人喜歡和哪個志愿者交流,就安排誰服務”,從距離和情感雙重維度出發,讓養老服務更加貼合老人的心意。這種 “定制化” 的劃圈方式,使得養老服務能夠精準覆蓋到每一位有需要的老人。參與服務的志愿者與老人,要么居住在相鄰的街巷,方便隨時提供幫助,要么有著良好的溝通基礎,能夠更好地理解老人的需求,這使得服務啟動更加迅速,陪伴也更具溫度。
實踐隊員們以 “觀察者和記錄者” 的身份,深入到村莊的各個網格中,親身體驗和解讀這種獨特的養老模式。他們先是在村委會查閱了大量的檔案資料,了解了網格劃分的具體標準、志愿者的招募流程以及服務的具體內容等。隨后,他們又分別走訪了不同網格的志愿者,與他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志愿者們向隊員們講述了自己參與養老服務的經歷和感受。其中一位志愿者說:“剛開始的時候,只是想著能幫鄰里做點事,沒想到做著做著就放不下了。看到老人們臉上的笑容,我就覺得特別有意義。” 隊員們還跟隨志愿者一起,體驗了為老人提供的日常服務,如幫助老人打掃房間、陪老人聊天、為行動不便的老人購買生活用品等,收集到了大量珍貴的一手素材。
在與村兩委成員的進一步交流中,隊員們詳細了解到了這種養老模式誕生過程中的 “陣痛與成長”。最初,“鄰里互助” 這個概念在村莊推廣時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很多村民對 “義務服務” 存在疑慮,擔心自己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卻得不到任何回報,甚至還有人擔心會因此惹上不必要的麻煩。面對這種情況,村兩委成員們沒有退縮,他們決定以黨員和鄉賢為突破口,帶頭參與到養老服務中來。村黨支部書記率先垂范,每周都抽出時間去看望村里的幾位孤寡老人,為他們送去生活用品,陪他們聊天解悶。鄉賢們也積極響應,紛紛出資出力,為養老服務提供了物資支持。同時,村兩委還定期舉辦 “孝老愛親” 活動,如舉辦敬老宴等,營造了良好的孝老愛親氛圍,逐步打消了村民們的顧慮。在這個過程中,多名特殊老人率先享受到了這種鄰里互助養老服務帶來的實惠,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這讓其他村民們切實看到了這種模式的實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來。
路旺原家村在養老模式上的探索,收獲了諸多的認可和榮譽。原興順個人憑借在養老工作中的突出貢獻,榮獲全國 “敬老愛老助老模范” 等多項榮譽稱號;村莊也憑借這種創新的養老模式,獲得了山東省鄉村振興優秀案例;還有 16 名志愿者獲得了齊魯鄰里互助模范稱號。這些榮譽不僅是對村莊過往實踐的高度肯定,更賦予了這種養老模式新的使命 —— 為其他鄉村提供可借鑒的養老 “樣本”。

圖二為沙河鎮路旺原家村獲山東省鄉村振興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優秀案例獎稱號。于子涵通訊員攝

圖三為路旺原家村16名鄰里互助志愿者獲得齊魯鄰里互助模范稱號。于子涵通訊員攝
路旺原家村的夏日,因為這種網格化鄰里互助養老模式,多了幾分別樣的溫情。這個村莊成功從老齡化的困境中突圍,以鄰里互助為筆,書寫出了一份精彩的鄉村養老溫暖答卷。這里的實踐,為中國鄉村養老提供了一份 “可觸摸、可借鑒” 的寶貴樣本。當夕陽的余暉灑在村莊的每一個角落,志愿者攙扶著老人漫步在鄉間小路上的身影被拉長,這一幕成為了鄉村養老最美的風景,也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在傳統與創新的融合中,鄉村養老有著無限的可能和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