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運用紅色資源,開展革命傳統(tǒng)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指示,“Mg-Li”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于7月14日赴泰山深處的工業(yè)史詩--6907工程開展紅色實踐活動。實踐團通過研讀長篇紀實文學《高山腳下》、聆聽建設者故事等形式,探尋那段艱苦卓絕又充滿激情的歲月。
一、初至遺址:解析智慧,感悟匠心
7月14日上午,實踐團抵達中國石化山東泰山石油股份有限公司,6907工程項目專班侯曉林主任率先接待實踐團,表示十分高興實踐團能夠對6907工程這段古老的歷史、沉睡的回憶感興趣,隨后,侯主任與實踐團成員暢談,詳解工程的技術密碼,解析工程背后的匠心。“沒有大型設備,建設者靠人力拼接直徑40米的穹頂,而焊接誤差僅3毫米。”這座占地700畝的工程,歷時4年4個月零4天建成,“靠山隱蔽、平站結合”的設計理念更是李先念副總理為工程建設提出的指示精神。侯主任的講述,讓大家透過圖紙與史料,真切感受到“工匠精神”在艱苦環(huán)境中的千鈞重量。緊接著侯主任并給實踐團提出了一些寶貴建議,鼓勵實踐團能夠講好6907工程的故事,傳承好6907的精神。此次活動會讓管理人員王堯全程跟隨實踐團成員工作,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希望大家學有所成。
二、聆聽往事:重溫歲月,傳承精神
泰安6907工程初期建設者汪大牛老師以親歷者視角還原工地歲月:“通訊靠吼、取暖靠抖,卻沒人退縮,執(zhí)著地為留崗在高粱地絕食三日的工程建設同志,他們建的是‘地下工業(yè)糧倉’,護的是萬家安寧。”樸實話語中,艱苦奮斗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份融入血脈的擔當。汪主任字字句句都飽含著對紅色精神傳承的深切期望并向我們殷切囑托:唯有銘記過往的艱辛與堅守,將這份融入血脈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才能讓攻堅克難、為國奉獻的精神火種永不熄滅。
三、深探工程:共讀史料,觸摸初心
“高山腳下油龍起,惟實勵新啟新章”,緊接著,6907工程項目專班劉新女士接待實踐團成員,向大家展示《高山腳下》這本書。泛黃的書頁里,“白天扛鋼筋、夜晚研圖紙”的建設日常與“半間破屋當婚房,紅寶書前結連理”的場景躍然眼前。“父親說,6907不是冰冷的數(shù)字,是千名建設者用熱血焐熱的豐碑。”作為《高山腳下》作者劉長厚之女,劉女士結合父親十年三易其稿、“在建筑隊記工單背面撰寫手稿”的經(jīng)歷,講述了作品背后的初心——銘記每寸混凝土中流淌的汗水,堅守6907工程崇高的信仰。
四、臨別贈書:薪火相傳,延續(xù)使命
最后,劉新老師鄭重取出僅存的《高山腳下》,將其贈予實踐團。這本承載著建設歲月記憶的書籍,封面已顯斑駁,內頁留存著歷代守護者的批注痕跡,字里行間凝結著老一輩建設者的熱血與奉獻。“希望你們帶著這本書,讓更多青年了解這段攻堅克難的歷史。”劉老師的話語懇切有力,“書中記錄的不僅是工程建設的歷程,更是一代人為國家發(fā)展拼搏的精神密碼。”實踐團隊長張舒涵雙手接過書籍,書頁間夾帶的半片泛黃的工程圖紙殘角隨之顯露,仿佛在無聲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這一贈一接之間,不僅完成了一本圖書的傳遞,更實現(xiàn)了一份精神使命的交接,為青年群體接續(xù)傳承奮斗精神注入了深刻的歷史養(yǎng)分。
(圖片由劉新女士親筆書寫)
在泰山臂膀的依偎中,6907的“乳名”猶在耳畔,利民的使命傳承至今。日居月諸,精神永存,這讓實踐團成員深刻意識到,青年應當主動接過歷史的紅色接力棒——既要努力踐行教育理念、肩負教育使命,更要傳承紅色基因,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唯有如此,才能讓新一代學生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在新時代煥發(fā)生機;才能共憶那一抹紅色崢嶸,再延那一份精神長流,讓紅色基因得以真正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