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巢湖學院“尋紅色足跡憶崢嶸歲月”實踐團走進小崗村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在一件件實物與故事中觸摸一位基層干部的赤子初心。
踏入展館,“三過家門而不入”“三次紅手印”的故事直擊人心。2004年,沈浩從省城來到負債3萬元的小崗村,六年里,他跑遍全村108戶,帶領村民修路、發展產業。當首個任期結束,98位村民按滿紅手印挽留;第二個任期將滿,186個紅手印再次凝聚不舍;他因公殉職后,村民第三次按下紅手印,懇請將他的骸骨留在小崗。這些帶著泥土與溫度的手印,成為魚水情深的最好見證。
館內,沈浩生前的舊物靜靜訴說著往昔:磨破鞋底的皮鞋、寫滿批注的筆記本、補丁摞補丁的襯衫……“他把全村走了個遍,鞋底磨得能看見纖維。”一本《安徽農村發展報告》中,夾著沈浩用煙盒紙寫下的規劃:“小崗不能只吃改革老本,要走農旅融合路子”,字字彰顯銳意改革的決心。
“他用生命詮釋了勤奮敬業、艱苦奮斗、愛民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通過這次的學習,實踐團隊對沈浩同志的生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深刻地體會小崗精神的時代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