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指示,并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文化藝術學院“一瀘同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服務隊,近期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杵坭村與沙灣村,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圖1 杵坭村合照
7月9日團隊抵達杵坭村后便迅速投入到實踐活動中。杵坭村作為多民族聚居地,普通話的推廣對于促進當地旅游發展、打破語言壁壘具有重要意義。團隊通過精心設計的問卷和廣泛的實地調研,全面掌握了村民普通話的使用頻率、學習意愿及需求,為后續制作調查報告提供了科學依據。
圖2 走訪調研
在活動中,團隊成員沿著紅色文化記憶的脈絡,重走長征路。同時,團隊還拜訪了瀘定(杵坭)山歌第六代傳承人吳全清,通過他的介紹,深入了解了杵坭山歌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內涵,并在激昂的歌聲中共同緬懷革命先烈。
圖3 拜訪杵坭山歌傳承人吳全清
為提升杵坭村的旅游吸引力,視覺傳達專業同學以“民族團結一家親”為主題,精心繪制了一幅長達10米的墻繪,展現了多民族和諧共處的美麗畫卷。此外,團隊還計劃深入挖掘當地紅色文化和櫻桃谷地域特色,設計獨具特色的IP形象和文創產品,以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圖4 “民族一家親”墻繪
為增強團隊推普影響力,中文專業同學開展了一場普通話與氣象防災減災知識講座。講座中,村民們積極參與繞口令挑戰,現場氣氛活躍。同時,社工組同學前往甘孜州瀘定老年養護院開展慰問活動,用親切的方言與老人們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傳遞了溫暖與關懷。
圖5 講座現場

圖6 社工組在養老院教老人做關節操
7月13日團隊成員于奔赴沙灣村,開展了支教活動。團隊成員深入村民家中,開展普通話使用情況調研,詳細了解當地村民的語言習慣和普通話掌握程度。隨后,支教活動正式拉開帷幕,社工組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心理課,通過壓力球釋放試驗和繪制優勢樹的方式,引導孩子們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和優勢。視傳組的非遺課堂向孩子們介紹了生活中的非遺文化,并手把手教他們制作紙翻花,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圖7 社工組課堂現場
圖8 小朋友與親手制作的紙翻花合影
第二天,支教活動持續升溫。社工組精心策劃了積木課,孩子們在團隊成員的指導下,通過分組合作搭建出積木塔的方式,讓他們在團隊協作中學會了溝通與合作。隨后開展的防災減災宣講活動中,主講成員通過案例講解、現場演示等方式,向孩子們普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防范知識和自救互救技能。視傳組的繪畫課堂上,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出心中的夢想和家鄉的美景,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童真與希望。中文組則聚焦普通話推廣,從日常用語等基礎內容入手,通過趣味朗讀、情景對話等形式,糾正孩子們的發音問題。
圖9 中文組課堂現場

圖10 中文組上課合照
圖11 繪畫課現場
圖12 繪畫課小朋友合照
此次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一瀘同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服務隊的系列活動,不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緊密貼合當地發展實際,極大地豐富了農村居民和鄉村孩子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團隊成員充分發揮了專業優勢,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瀘定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