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黑陶,作為龍山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獨特的“黑、薄、光、亮”的特點,被譽為“原始文化中的瑰寶”。為探尋傳統工藝魅力,感受日照黑陶文化底蘊,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傳承。7月3日,曲阜師范大學工學院“陶火承薪”非遺傳承實踐隊走訪日照市東夷黑陶博物館,深入探尋日照黑陶的制作工藝,在親手制作中感受日照黑陶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博物館里,負責人詳細向實踐隊員們介紹了日照傳統黑陶工藝的完整流程,主要包括練泥、制胚、打磨、燒制四個基本工藝。練泥作為基礎環節,選用黃河流域的紅膠泥,經陳腐改善泥性后反復淘洗沉淀,再經深度揉練徹底排氣,確保泥料勻凈柔韌,此環節質量直接影響后續工序。制胚是將泥塑造成器皿形態的過程,傳統方法包括輪制拉坯、泥條盤筑法及泥片拼接法等。造型完成后進入打磨階段,通過打磨修整形狀并使其表面光滑;雕刻花紋圖案,也在此階段完成。燒制是關鍵且神秘的最后一步,日照黑陶“黑如漆、亮如鏡”的特點源于古老的“熏煙滲碳”工藝,需在專門柴窯中進行,高溫階段需封堵窯門與煙囪使窯內充滿濃煙,讓碳微粒在高溫下滲透進胎體,從而形成標志性的漆黑顏色與堅硬質地,燒窯時對溫度和時間的控制全憑師傅經驗,極具技術考驗。
在系統了解完整工藝流程后,實踐隊員們對黑陶制作與匠人智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師傅指導下,實踐隊員們親身體驗了傳統手塑技法中的基礎環節——泥條盤筑法。實踐伊始,師傅分發已初步練制好的陶泥。實踐隊首先需對泥料進行再次揉練,以徹底排除殘留的氣泡,并調整至適宜的軟硬與柔韌度。接著用手掌均勻搓制成長條狀的泥條,力求粗細一致。泥條盤筑法其核心步驟在于盤筑成型,首先取適量泥料,拍壓成扁圓形作為器底。隨后,手持泥條,沿器底邊緣小心地逐層盤繞疊筑。每增添一圈新泥條,都需要立即用手指施力按壓,使其與下層泥條及器底牢固粘合。同時,必須用指腹或專用抹刀仔細抹平、壓實泥條間的接縫,讓其完全融合成一體,不留縫隙。盤筑過程中,還要注意控制盤繞的力度和速度,盡量讓器壁的厚薄保持一致。這非常需要耐心和專注,眼睛要盯著器形,手指要感受泥的濕度,心不能急。稍微用力不均或者泥條沒粘牢,泥坯就可能歪斜,甚至整個塌掉。最后。在師傅的指導下,實踐隊員的坯體逐漸成型,雖遠不如師傅做的規整,但滿是手工制作的質樸,源自實踐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通過這次日照黑陶制作體驗,實踐隊員們不僅學到了一門傳統手藝,更收獲了一份對傳統工藝的敬畏之心和傳承的責任感。在現代工業化浪潮的沖擊下,許多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日照黑陶也不例外。然而,正是因為有這些默默堅守的匠人,用自己的行動守護著這份古老的技藝,才能讓古老陶藝在歲月的長河中得以延續和發展。
此次探訪,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當代青年應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注、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古老陶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古老的文化基因,在當代土壤里蓬勃生長,續寫文化傳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