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8日,蘇州城市學院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智享未來·AI伴老”暑期實踐團隊先后前往蘇州市愛心護理院、南環第二社區和國壽嘉園養老社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老年人智能機器人需求調研活動。團隊通過手工互動、科普講解、機器人體驗和問卷調查的多樣形式,深入了解老年群體對智能陪伴機器人的接受度和功能需求,為未來智能養老產品的研發提供了寶貴的一線數據。

互動破冰,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活動伊始,團隊成員們帶領長者們參與扭扭棒手工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隨后,團隊成員結合視頻向長者們展示了服務型、陪伴型和護理型三種機器人的功能特點及發展現狀,并操控機器狗“笨笨”來到現場。長者們對“笨笨”的語音應答和簡單指令執行表現出濃厚興趣,紛紛嘗試與它互動,現場笑聲不斷。

卡片寄語,傾聽真實需求
為更直觀地收集老年群體的意見,團隊設計了創意卡片環節,邀請長者們寫下對未來機器人的期待。許多長者提到“希望機器人能陪聊天”“幫忙提醒吃藥”“能扶著走路”等實用功能,這些簡單的卡片卻體現出了他們對智能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問卷調研,數據揭示趨勢
團隊從回收上來的112份問卷調查和三位長者的深入采訪發現,老年群體對智能陪護機器人表現出較高接受度,65%受訪者表示“能接受”或“非常能接受”,其中健康監測(82%)、陪伴聊天(76%)等功能需求最為突出。“子女工作忙,有個能說說話、提醒吃藥的機器人,生活會踏實很多”,國壽嘉園養老社區的李阿姨說到。然而,價格敏感性和技術門檻仍是普及障礙——超半數老年人傾向5000元以下機型,84%認為操作復雜,55%擔憂數據隱私。團隊指出,未來產品開發需平衡功能性與易用性,以“解決實際痛點+情感化設計”為核心,才能真正讓智能科技融入老年生活。此次調研為適老化智能產品的優化提供了重要方向,也彰顯了科技普惠的人文價值。

科技賦能養老,共繪智慧未來
“這次活動讓我們看到,老年人并非抗拒科技,而是需要更貼合他們需求的設計。”團隊負責人表示。未來,團隊將結合調研結果,向科技企業反饋老年群體的真實聲音,推動智能機器人產品在易用性、功能性和情感化方面的優化升級。

此次調研不僅為智能養老領域提供了數據支持,更彰顯了青年學子用科技溫暖社會的責任感。團隊將繼續深入調查研究,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共享智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