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即墨區茶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準確把握當地茶葉消費市場特征,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本調研團隊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方式,對即墨區茶葉消費人群進行了系統調研。本次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200份,重點分析了消費人群年齡結構、選購偏好、消費能力等關鍵指標,旨在為即墨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
1.茶葉消費人群
調研數據顯示,茶葉消費呈現明顯的年齡分層特征。36-50歲的中年群體以43%的占比成為絕對消費主力,這一群體普遍具備穩定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對健康養生有著較高需求。26-35歲的青年群體占比26%位居第二,反映出年輕人對茶文化的逐步接納。值得注意的是,18歲以下及18-25歲青年消費群體合計僅占18%,暴露出傳統茶飲在年輕市場滲透不足的問題。通過深度訪談發現,“Z世代”更青睞即飲茶、新式茶飲等便捷產品,這一年齡段的巨大市場潛力待通過產品創新和營銷轉型來挖掘。
圖為實踐團調研受眾人群年齡數據圖
2.選購茶葉的關注因素
在消費決策機制方面,價格(33%)與產地認證(27%)構成核心考量維度,顯示出消費者既追求性價比又注重品質保障的理性消費特征。質量檢測報告以19%的占比成為第三大因素,折射出后疫情時代食品安全意識的普遍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包裝設計(18%)的影響力已接近基礎質量要素,特別是對女性消費群體和禮品消費場景具有顯著影響。而品牌故事僅3%的關注度則形成鮮明對比,這一現象提示茶企需要重新評估文化營銷的投入產出比,將資源更多集中于產品實質價值的提升。
圖為實踐團調研受眾人群選購茶葉關注因素數據圖
3.茶旅人均消費
茶旅消費呈現明顯分層特征:300-500元的中端消費占據主流,500元以上的高端市場仍有待開發。這一數據為鄉村旅游差異化發展提供了方向——既需要大眾化的體驗項目,也要培育精品化的茶旅產品,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茶旅融合消費呈現出梯度化分布特征:51%的消費者選擇300-500元的中端消費區間,這類人群注重體驗性價比;28%偏好100-300元的大眾消費;而500元以上的高端市場目前僅占21%,但年增長率達到15%,顯示出良好的發展潛力。對比發現,中高端消費群體對茶文化體驗、定制服務等增值項目有明顯偏好。這為即墨區發展差異化茶旅產品提供了明確方向:在完善基礎觀光項目的同時,應重點開發茶道研修、古法制茶體驗等精品項目。
圖為實踐團調研受眾人群茶旅人均消費數據圖
4.對茶葉的接受價格區間
價格敏感度調研揭示了明顯的市場區隔:46%的消費者首選30-50元的價格帶,符合日常飲用茶的消費定位;80元以上的高端產品目前僅獲得12%的接受度。進一步交叉分析發現,高價產品的接受度與年齡、收入呈正相關,36-50歲群體貢獻了高端茶75%的消費量。這提示市場培育需要采取漸進策略:一方面夯實大眾消費基本盤,另一方面通過會員制、定制服務等方式逐步培養高端客戶
群。
圖為實踐團調研受眾人群對于茶葉的接受價
本次調研存在若干需要完善的方面:首先,樣本覆蓋面上,200份問卷雖達到基礎分析要求,但地理分布集中于石門村周邊,建議后續擴大至城區商超、茶葉專賣店等多場景采樣;其次,年齡結構上需增加青少年(12-17歲)及銀發群體(51歲以上)樣本量;此外,季節性因素影響顯著,應分春茶、秋茶等不同產季開展追蹤調查。建議未來采用"線上+線下"多渠道數據采集,并引入消費行為觀察等補充研究方法。
本次調研系統描繪了即墨區茶葉消費市場的人口特征和行為模式,既揭示了中產階層作為核心客群的穩定作用,也凸顯了年輕消費市場開發的緊迫性。調研結果表明,即墨茶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實施"雙輪驅動"戰略:一方面夯實產品質量和產地認證等基礎要素,另一方面通過產品形態創新、消費場景拓展提升年輕吸引力。后續可重點探索茶飲快消品開發、沉浸式茶旅體驗等方向,同時建立動態市場監測機制,為產業決策提供持續數據支持。這些發現不僅對即墨區茶產業發展具有指導價值,也為同類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市場研究提供了方法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