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炙雄關,青簡溯脈
長城的每一塊磚石都是一頁歷史,每一處關隘都是一個課堂。當實踐團成員的身影融入老龍頭、山海關、角山長城三處雄關時,感受到長城的魂魄在磚石間奔涌。海浪沖刷下巋然不動的老龍頭,凝固著先民“襟海鎖鑰”的智慧與不屈意志;山海關箭樓森嚴的軍事布局,無聲訴說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渾史詩;角山長城近乎垂直的陡峭脊線,讓汗水浸透的衣衫烙印下“筑城之艱”與“守土之責”的千鈞重量。這三處景觀,如同長城這部立體教科書的序章、正文與結語,讓實踐團在沉浸式的體悟中,觸摸到長城作為民族脊梁的魂魄。
感知需以史料為基。團隊深入秦皇島市圖書館、秦皇島市博物館,以及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展開了密集的文獻查閱與史料研習。在市圖書館古籍文獻部,隊員們系統梳理了地方志中關于長城修建、戍守的記載;在博物館豐富的館藏文物和長城專題展覽前,仔細記錄長城的建筑結構演變、軍事防御體系及沿線風土人情;中國長城博物館的沉浸式展覽與講解,則讓書本知識立體化,團隊圍繞明長城防御特點、山海關歷史戰役等關鍵問題深入研討,為后續宣傳積累了扎實的學術支撐。實地考察與史料研讀雙軌并行,讓“長城精神”從抽象概念升華為具象而深沉的文化認同。

薪火遞聲 文化潤心
帶著豐厚的認知積淀,實踐團化身長城文化使者,走向社區人群。在秦皇島市殘聯康復中心和頤和養老院,隊員們針對不同群體設計了特色活動。面對自閉癥兒童,他們用生動的圖畫和溫柔的語言講述《孟姜女傳說》、《戚繼光修長城》等故事,耐心引導孩子們畫出心中的“小長城”;在養老院,團隊成員教唱經典歌曲《長城謠》,悠揚的旋律勾起長者們的歷史記憶,引發共鳴與合唱。團隊還創編了一套簡易有趣的“長城防御操”,模擬烽火傳遞、守城御敵的動作,在歡聲笑語中讓長城精神“動”起來,深受老人和孩子們的喜愛。
宣傳的足跡延伸至社區與商場。團隊設計制作的長城主題宣傳海報,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生動展現秦皇島段長城的獨特魅力與歷史價值。同時,隊員們手持精心設計的“長城知識小問卷”,主動走向市民,開展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問卷內容聚焦長城歷史、建筑特色及秦皇島段重要關隘等知識點,并巧妙結合中國長城博物館的展陳精華。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市民踴躍參與答題,隊員們耐心解答疑問,深入淺出地普及長城文化知識,在輕松互動中深化公眾對本土長城遺產的認知與情感連接。




創新賡續 科技賦能
實踐團以創新形式賦予長城文化時代活力,傾力打造的微電影《記憶里的長城》,成為實踐精神的生動注腳。影片巧妙融合實地拍攝的壯美長城影像與史料研究精華,以青年視角觀照古今。它不僅深情凝視長城的雄姿與歷史的厚重,更真實記錄了團隊成員不畏酷暑、深入調研、傾情宣傳的奮斗歷程,彰顯了當代青年守護文化根脈的赤誠與決心。影片結尾,團隊成員立于長城之巔的集體宣言,鏗鏘有力,傳遞出傳承長城精神的堅定信念。
同時實踐團充分發揮創造力,設計制作了獨具匠心的長城主題文創產品。AR交互式明信片成為點睛之筆:掃描明信片上的角山長城或老龍頭圖案,手機屏幕即刻動態呈現歷史烽火場景或再現長城建造技藝,實現“科技讓歷史觸手可及”。文創設計深度提煉秦皇島長城文化基因:將老龍頭澄海樓的飛檐靈動、山海關城磚的滄桑肌理、角山長城敵臺的雄渾輪廓等標志性元素,巧妙融入筆記本、徽章等日常用品之中。設計風格兼具古樸神韻與現代氣息,使傳統文化以嶄新的姿態融入當代生活。這些成果不僅是實踐智慧的結晶,更是面向未來的長城文化傳播載體。躬行于長城腳下,山海解語團的足跡烙印在秦皇島長城的磚石之上,更將長城“自強不息、眾志成城、堅韌不屈、守望和平”的精神內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展望未來,山海解語團必將聯動線上線下平臺,傳播實踐碩果,讓秦皇島長城故事傳頌不息。長城文化,將在代代青年的接續講述中,歷久彌新,永續輝煌;更將在青春活力的澆灌下,綻放出更加璀璨的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