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技學院“繪夢鄉野”突擊隊丨三江隊紅色寶庫藏忠魂,赤子精
神耀千秋
在江門新會三江鎮,退伍老兵趙悅勝耗時十六年打造“牛田洋紀念館”,守護歷史記憶。7月13日,廣東科技學院赴江門新會“繪夢鄉野”突擊隊隊員前往紀念館,聆聽趙悅勝講述關于生死、戰友與堅守的故事。隨后,隊員們前往三江鎮退役軍人服務站,深刻感受先輩們的精神力量。
趙悅勝,出生于1949年,于1969年入伍,被分配到牛田洋基地的機械隊,主要負責駕駛拖拉機。于1973年退伍,曾在1969年牛田洋抗擊臺風的行動中表現出色。
1969年牛田洋臺風海嘯致553人犧牲。爺爺十六年奔波建紀念館,收集2000多張照片傳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銘記戰友,傳承紅色基因。
1969年7月28日,廣東汕頭遭遇罕見的十二級以上臺風海嘯,牛田洋地區災情慘烈。狂風巨浪將3.5米高的大堤削去2米,圍內一片汪洋,駐守此地的解放軍和大學生中553人為保護人民生命安全與國家財產英勇犧牲。
為了追憶“牛田洋”精神,懷念戰友,自2005年起,爺爺踏上了一條特殊的“尋憶之路”:他奔波各地聯系老戰友,每年自掏腰包慰問烈士遺屬,還一點點收集戰友的遺物、照片,最終將自家小樓改造成“牛田洋紀念館”。
館內2000多張照片串聯起時光的脈絡:當年的部隊集體照里,青澀的面龐列成整齊的方陣,軍綠色的身影映著牛田洋的稻浪,藏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農墾記憶;一張張當年郵寄的三角戳照片上,模糊的字跡里有對家人的牽掛,更有“保衛國防、堅守崗位”的赤子之心。
爺爺總在照片墻前駐足,輕撫過那些泛黃的影像,深情地說:“希望不要忘記他們,不要忘記他們的精神。”墻上還掛著三江鎮副書記到訪的照片,他總會指著這張照片念叨:“多虧了三江政府的支持,這個紀念館才能一直開下去,讓戰友們的故事傳下去,讓牛田洋精神能一代代傳承。”影鐫丹心
趙悅勝爺爺帶隊員到退役軍人服務站,共穿舊軍裝、分享老照片與牛田洋往事,講述戰友情、集體魂,深情演唱《牛田洋之歌》,傳承赤子情懷,歌聲中歲月與精神交相輝映。
離開爺爺家,隊員們隨他來到三江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爺爺先是書包里取出幾套疊得方方正正的舊軍裝,笑著遞給我們:“來,孩子們,穿上試試,感受下當年的分量。”等我們互相幫忙系好紐扣、理好衣襟,他才拿起屬于自己的那套軍裝,緩緩穿上。
整理袖口的瞬間,老人眼中忽然亮起光,像是被歲月磨洗的勛章重新煥了彩。隊員們紛紛圍上前,和穿軍裝的爺爺站在一起,鏡頭定格時,青年的蓬勃與老兵的厚重交相輝映。合影后,爺爺轉身從抽屜里取出幾本《牛田洋風采》和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逐一分給隊員們,又拿起筆在書和照片背面認真簽下名字,還題了“傳承”二字,眼神里滿是期許。
接過書和照片,隊員們自然地圍在爺爺身邊,他指尖輕輕劃過一張集體照的邊緣,慢慢打開了話匣子,說起那段浸著生死的往事。“那時候我抱著個鐵桶在水里漂了兩天兩夜,身邊只有一位江西老表戰友,餓極了就分著吞牙膏、抓活鴨生啃,哪還顧得上腥氣?”他的聲音帶著些微顫抖,“四周全是水,怕嗎?餓到極致時早忘了怕,就想著能活著再見戰友們。
可最后,553名解放軍和大學生為了護著國家財產和老百姓,還是沒能回來……”說到這兒,他停了停,有隊員輕聲問是什么撐著他挺過來,爺爺抹了把眼角:“是戰友在耳邊喊的‘撐住’,是‘陣地不能丟’的命令,更是心里那股‘國家的事比命重’的勁兒。
歇了口氣,爺爺抬手指了指中心站里的老物件,話鋒轉向當年的軍營日常,語氣里滿是對軍人底色的珍視:“那時候當兵,講究的是‘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功成不必在我’。就說行軍吧,哪怕腳磨出了血泡,只要隊列里起了歌聲,大家就跟著唱,一分鐘128步的節奏踩得穩穩的,再累都覺得渾身是勁——心里裝著集體,就想為國家多扛點擔子。”
說著,他忽然站起身,清了清嗓子:“我給你們唱首歌吧,是我后來寫的《牛田洋之歌》。”旋律起時帶著歲月的沙啞,唱到“祖國大地的牛田洋,你是我們第二故鄉”時,他的聲音忽然哽咽,渾濁的眼里滾下兩行淚來。接著,他又唱了《戰斗在珍寶島上》《我們軍人》,每一句都像從胸腔里擠出來的,帶著沉甸甸的分量。隊員們望著他動情的模樣,也忍不住跟著輕輕哼唱,歌聲在老兵中心的屋子里慢慢漾開,像是在為那段歲月輕輕應和。
離別時,全體隊員與爺爺合影,嚴肅的隊列照里藏著敬意。于卓北指導老師笑著跟爺爺揮手再見,隊員們也紛紛揮手向爺爺道別。爺爺站在門口,向大家敬禮,隨后轉身離開。隊員們揮手的背影漸遠,而爺爺那句“不要忘記”,已刻進每個人心里。趙悅勝爺爺的紀念館,從來不是冰冷的陳列館,而是用生命與思念搭建的橋梁——一頭連著烽火歲月,一頭通向年輕一代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