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鋼花里淬出的 “硬骨頭”
“要說挑戰,八十年代那道坎最磨人。” 劉師傅坐在改造后的軋鋼車間文創區,目光落在墻上的老照片上。那時國家鋼鐵工業要 “從普通鋼往特種鋼轉”,首鋼的老設備像 “拉不動重車的老馬”,必須建起連軋廠、升級電梯車間,才能跟上現代化的腳步。
“白天扛鋼材,晚上啃圖紙,車間里四十多度,光著膀子干活,汗能把工裝浸透三層。” 他記得老師傅們帶著年輕人邊干邊學,沒有現成經驗就 “摸著石頭過河”,手里的扳手磨出繭子,圖紙上的符號漸漸從 “天書” 變成 “老熟人”。“就認一個理:咱首鋼不能掉隊!” 當第一爐特種鋼順利出爐,車間里的歡呼聲蓋過了機器轟鳴,鋼花濺在安全帽上,燙出點點星火,那是屬于奮斗者的勛章。
2003 年:三百公里的 “舍與守”
“搬遷的消息傳來那天,我手里的鋼釬差點掉地上。” 劉師傅的聲音輕了些。2003 年,為了北京的藍天白云,首鋼要搬到 300 多公里外的河北曹妃甸。上萬名工人面臨 “兩地分居”:孩子上學沒人送,老人看病沒人陪,“最難受的是夜里給家里打電話,聽著孩子哭著要爸爸,心里像被鋼針扎”。
但沒人說 “不”。“咱是國企,得為首都的發展讓路。” 搬遷那天,劉師傅最后擦了一遍工作了二十年的高爐,機器靜悄悄的,像陪了半輩子的老友。“就像把住了一輩子的家拆了,疼啊,但咱首鋼人,懂得啥叫擔當。”
周書記的 “六敢”:鋼鐵里澆鑄的精神
“首鋼的魂,藏在‘六敢精神’里。” 劉師傅提起原黨委書記周冠宇,眼里泛起光。這位軍人出身的老書記,解放后帶著工人從廢墟里扶起首鋼,“他總說‘敢闖、敢堅持、敢苦干硬干、敢擔當、敢創新、敢為天下先’,這話像鋼水一樣,融進了每個首鋼人的骨頭里。”
他記得老照片里的場景:周書記和工人一起啃窩頭煉鋼,把圖紙貼在車間墻上一字一句教大家認,“那會兒吃不飽、文化低,可沒人偷懶。現在年輕人問‘動力從哪來’?你看這高爐,它從來不挑活兒,只認‘干’字。”
最難忘的兩件事:告別與新生
劉師傅的手機相冊里,存著兩張意義非凡的照片。一張是 2005 年停產那天,他和工友們在車間門口的合影,每個人眼里都紅通通的:“一輩子就會煉鋼,突然要放下工具,心里發慌。更舍不得的是朝夕相處的工友,老張、老李,我們一起扛過險、流過汗,像家人一樣,說分開就分開了。”
另一張是 2022 年冬奧期間,他穿著志愿者馬甲站在高爐前的照片。“停產那陣兒,大家都以為廠區會被拆了蓋商品房,誰能想到工業遺存能留住?” 看著老高爐變成展覽廳,軋鋼車間改成冬奧辦公地,冷卻塔成了網紅打卡點,劉師傅至今覺得像做夢:“鋼爐子遇上冰雪,居然這么合拍!”
從 “黑煙” 到 “白云”:老廠房的新活法
“你看現在這藍天白云,擱以前想都不敢想。” 劉師傅望著群明湖的波光,語氣里滿是感慨。首鋼園的轉型,藏著太多巧思 —— 借鑒老北京城墻保護的思路,遵循 “拆除、保留、改造” 的理念,讓老廠房 “既留得住記憶,又跟得上時代”。
“煉鐵高爐能辦展會,軋鋼車間能搞冰球,這哪是‘退休’?是換了個舞臺發光!” 他笑著說,現在每周都來當義務講解員,給年輕人講那些鋼花飛濺的日子,“咱老工人沒走遠,就是換了種方式守護這片地。”
你在首鋼園發現過哪些 “藏起來的老故事”?是斑駁的機床,還是刻著字的磚?來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