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大學學子:陶藝支教為西安村留守兒童填補暑期“教育真空”
仲夏七月,當城市里的孩子忙于興趣班時,13歲的返鄉少年小董在浮梁縣湘湖鎮西安村卻陷入了困境:“作業遇到難題沒人問,爸媽在電話里只會說‘自己想辦法’。”小董的經歷是許多因家鄉學校撤并而隨父母進城、暑假返鄉卻面臨教育空白的留守兒童縮影。
為應對這一難題,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陶星火計劃”暑期社會隊于7月9日至16日進駐西安村,開展為期一周的支教活動。他們的調研顯示,該村常住人口不足23%,多數孩子隨父母在外就讀,寒暑假回村后常面臨“教育真空”與安全隱患。“孩子要么沉迷手機,要么下河野泳,是家長最大的擔憂。”一位村干部表示。
技藝傳授與心靈陪伴

支教團隊以陶藝為載體,從泥土特性、揉泥手法、拉坯節奏等基礎知識入手,引導孩子們逐步掌握捏塑、盤筑、雕刻等技能。課堂的亮點在于精心設計的主題創作環節:“我想成為的人”、“理想中的生活”、“我最喜歡的人”、“我的煩惱”等。孩子們用陶泥無聲地傾訴夢想與壓力。志愿者楊云帆觀察到:“專注創作本身就是一種減壓。當孩子們把情緒揉進泥土塑造成型時,我們就在一旁陪伴、傾聽。
安全教育巧妙融入創作。針對暑期防溺水重點,團隊摒棄生硬說教,引導孩子們創作“安全水域”與“危險水域”場景模型,并捏塑救生圈、警示牌。在動手實踐中,“不私自下水”、“遇險呼救”等關鍵安全知識被自然植入孩子們心中。
陶藝畫室里的雙向成長
支教過程亦是大學生們的“心靈洗禮”。孩子們純粹的信任與真摯的情感深深打動了志愿者。一張描繪老師形象的感謝卡片,傳遞著最樸素的心意。“付出即收獲,”一位隊員感慨。這份感動激發了團隊為孩子們留下長久資源的愿望。臨行前,他們利用在校園募集的閑置畫材和陶藝工具,精心布置了一間明亮的“陶星火”陶藝畫室,作為持續美育的基地移交當地管理。
“陶星火計劃”暑期社會隊的陶藝支教,遠不止于暑期托管。在西安村這方陶泥天地中,返鄉學子們不僅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溫度,更獲得了安全守護、心靈陪伴與文化滋養,有效填補了鄉村暑期教育的缺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