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期間,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商學院“嶧起逐夢・紅薪榴火”小分隊,專門前往棗莊市嶧城區王府山村的石榴木根雕非遺工坊,以“五個一”實踐要求為指引,深入了解這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與發展脈絡。
抵達工坊后,市級非遺傳承人孫延森熱情接待了小分隊成員。他首先向大家介紹了石榴木雕根藝的選材標準,強調石榴木因質地堅硬、紋路獨特,成為制作根雕的優質原料,而選材時必須挑選樹齡充足、形態天然的老根,才能為后續創作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孫延森還詳細講解了“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創作原則,讓隊員們對這門技藝的創作理念有了初步認識。
隨后,孫延森帶領隊員們參觀了工坊內的各類作品。既有以石榴為主題的根雕,造型生動,寓意吉祥;也有筆筒、平安瓶、臺燈等實用器物,設計巧妙。這些作品無不融入了本地石榴的特色,將藝術性與實用性完美結合,深受市場歡迎。孫延森還逐一介紹了每件作品的創作靈感和背后的故事,讓隊員們更直觀地感受到石榴木雕根藝的獨特魅力。
交流過程中,隊員們還了解到,孫延森不僅自己堅守這門技藝,還積極帶動周邊村民參與進來,讓村民們負責原料收集、粗加工等環節,幫助大家在農閑時增加收入,實現了非遺技藝與鄉村民生的有機結合。小分隊成員們認真記錄下這些情況,并表示將通過拍攝視頻、撰寫報道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石榴木雕根藝。
此次探訪,讓“嶧起逐夢・紅薪榴火”小分隊深悟石榴木雕非遺魅力。孫延森的老繭手掌、村民的專注打磨,盡顯勞動魔力。這門老手藝不僅是指尖的技藝,更是文化根脈的延續。隊員們在觸摸木紋、觀察雕刻中,悄然將體驗、學習、傳承的實踐要求融入心間,更堅定了以青春之力讓非遺煥彩的信念,讓匠心文脈在新時代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