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速鐵路信號設備智能化檢測技術落地,今日,智測先鋒團隊攜項目最新成果走進武漢電務段,在實地實踐中深化技術應用,并向行業專家陳軍老師取經,為項目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注入新動能。
在武漢電務段技術部門的支持下,團隊成員深入信號設備檢修車間與現場作業區,圍繞轉轍機智能監測系統的實際應用展開工作。團隊現場演示了第三代傳感器裝置的安裝調試流程,針對設備高溫運行工況進行模擬測試,實時采集轉轍機轉換力數據 300 余組。通過與電務段現有檢測設備的并行對比,新系統在數據采樣頻率、異常狀態預警響應速度等關鍵指標上展現出顯著優勢,其中動態誤差率較傳統方案降低 42%。
團隊特別邀請武漢電務段首席技師陳軍老師開展現場教學。陳老師以京廣線某區間轉轍機故障案例為切入點,系統講解了鐵路信號設備 "三取二" 表決機制在實際運維中的應用邏輯,演示了 ZDJ9 型轉轍機機械缺口與電氣特性的聯動調整技巧。在長達 3 小時的實操教學中,陳老師手把手指導團隊成員掌握道岔密貼力檢測的 "聽 - 看 - 測" 三步法,分享了 20 余年現場工作中總結的 "溫差 - 轉換力" 經驗公式,為團隊優化算法模型提供了珍貴的一線數據支撐。
此次實踐中,團隊與武漢電務段技術科達成三項合作共識:聯合建立 "鐵路信號智能檢測聯合實驗室",共建包含 2000 組典型故障樣本的數據庫;陳軍老師受聘為項目企業導師,將每月開展現場技術指導;雙方確定在下月進行智能系統的春運前壓力測試。團隊負責人表示,從課堂理論到現場實戰的跨越,讓成員深刻認識到 "技術落地最后一公里" 的挑戰,后續將重點攻克潮濕環境下傳感器信號抗干擾難題,力爭在季度內完成系統 2.0 版本迭代。
此次武漢電務段之行,既是智測先鋒項目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關鍵一步,更是職業院校師生扎根生產一線、踐行 "交通強國" 戰略的生動實踐。隨著校企合作的持續深入,這套融合了現場智慧的智能檢測技術,未來將為中國鐵路智能化運維貢獻更多創新方案。(通訊員 羅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