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兩個結合”的理論內涵,新余學院音樂學院“小音舞”文化實踐團赴撫州開展暑期大思政實踐活動。實踐團通過走訪采茶戲非遺傳承基地、紅色革命舊址和博物館,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
追尋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實踐團走進撫州樂安縣谷崗鄉登仙橋村和宜黃縣黃柏嶺村,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登仙橋村是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重要戰役“登仙橋大捷”的發生地,團員們走訪古橋及紀念場所,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在黃柏嶺村,團隊參觀了紅軍總部舊址徐氏宗祠,聆聽東陂戰役的戰斗故事,感悟老一輩革命家堅定的信仰與不屈的斗爭精神。通過實地學習,團員們深刻認識到紅色基因的時代意義,進一步增強了歷史使命感。
(實踐團登仙橋大捷陳列館合照) (黃伯嶺村紅軍紀念雕像)
探尋采茶遺韻,賦能文化傳承
實踐團基于實際,對當地群眾進行問卷調研,深入撫州采茶戲的核心傳承地,先后走訪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旭東戲社和撫州采茶戲傳習所。在文昌里,團員們近距離體驗剪紙、木雕等非遺技藝,感受湯顯祖“臨川四夢”的文化魅力。旭東戲社朱旭東團長扎根采茶戲四十余年的堅守故事,讓團員們深刻體會到傳統藝術傳承的艱辛與情懷。在傳習所,國家一級作曲家嚴高陵老師和資深表演家陶洧老師分享了采茶戲的創新與傳承經驗,青年演員們演繹的經典劇目《縣官下鄉》《火鳳凰》更是展現了傳統戲曲的活力與魅力。此外,團隊還與江西藝術職業學院、江西水利電力大學的同學們分享交流心得體會,共同探討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傳播路徑。
(實踐團團員觀摩臨川篾編非遺工藝) (實踐團與朱旭東團長合照)
(實踐團與撫州采茶戲傳習所老師們的合照)
對話歷史脈絡,踐行青年擔當
實踐團還參觀了中國戲曲博物館和撫州市博物館,系統梳理了戲曲發展史和撫州文化脈絡。新余學院黨委書記伍復康親臨現場,勉勵團員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探索中增長才干。在文昌里劇場,團隊觀看了實景戲曲《尋夢牡丹亭》,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的融合讓團員們感受到文化創新的無限可能。此外,劇中男主角為新余學院18級音樂2班校友涂雨,他的跨界經歷為新余學院學子樹立了敢于追夢、突破自我的榜樣。
以青春之力,筑文化之魂
返校后,實踐團組織召開了專題討論會,系統總結本次暑期大思政活動的收獲與思考。會上,團員結合調研筆記、影像資料和心得體會,探討采茶戲的傳承發展與創新以及如何進一步推動采茶戲等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指導老師雷子嵐、何翔鼓勵團員們將所見所聞轉化為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播的實際行動
此次實踐活動中,團員們通過實地調研、交流學習和親身體驗,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正如團員黃菲兒所言:“唯有守護文化根脈,凝聚各方力量,才能讓藝術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指導老師雷子嵐也表示,希望通過實踐推動非遺文化走進校園,讓更多青年學子了解、熱愛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實踐團會將此次調研經歷進行成果轉化,助力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并繼續扎根人民、深入基層,以專業素養和青春熱情為非遺傳承注入新活力,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文化擔當,持續關注傳統文化傳承,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署名單位:新余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