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根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號召,踐行健康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石榴花盛放之際,揚州大學醫學院“醫脈相承運河情,石榴花開護健康”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從揚州市大運河博物館啟程,奔赴高郵市菱塘回族鄉。在那里,他們背起藥箱,拿起問卷,開展以服務回族基層民眾為目標的醫療實踐與專業調研。
【運河脈搏·共筑民族脊梁】
實踐團走進大運河博物館,探尋大運河蘊含的深厚民族團結精神。成員們分成三組,走入不同的展館進行實地探訪學習。
(圖1為7月2日,“醫脈相承運河情,石榴花開護健康”實踐團隊在大運河博物館前合影。郭諾然供圖)
大運河博物館內展館各具特色:從大運河的千年開鑿史到形態各異的古代舟楫,從沿岸生機勃勃的生態環境到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再到傳頌不息的運河故事。行走其間,歷史與現實交織回響。團隊負責人郭諾然由衷感慨:“這絕非普通的文物參觀,而是一場與歷史的深度對話!”
此次探訪令同學們深切感受到運河所承載的民族共生共榮精神。帶著這份感悟,大家決心立足醫學專業,將大運河所象征的、那如石榴籽般緊緊抱合的民族團結精神傳承發揚。
【杏雨潤菱·播撒民族健康情】
2025年7月4日,實踐團走進揚州市高郵市菱塘回族鄉,以醫者仁心服務回漢同胞,開展健康知識宣講與義診活動。
(圖2為7月4日,“醫脈相承運河情,石榴花開護健康”實踐團隊與回族鄉親們合影。郭諾然供圖)
針對回族鄉老年人口多的特點,來自揚州大學醫學院吳登云班的周仕鵬同學向回族同胞系統講解了慢性病管理與夏日防暑知識。他以吳登云老先生為榜樣,立志傳承其守護民族團結的信念。宣講過程中,團隊成員同步向群眾發放醫學知識卡片及口罩等實用物資。
(圖3為7月4日,周仕鵬同學向回族鄉親宣講,劉婧姝同學向回族鄉親發放健康知識小卡片。杭沛曦供圖)
在宣講結束后,團隊分別設置了義診測血壓,制作艾草香囊,纏裹艾草錘三個實踐環節服務回族同胞。劉婧姝和許佳雯同學運用水銀測壓計與電子血壓儀為其進行了血壓監測,并將結果記錄在案,對檢測出高血壓的同胞們提供了改善飲食和堅持鍛煉的具體建議;同時,李寧旭、陳悅凡與胡琬卿同學現場示范并指導大家填充中藥艾草至無紡布袋中,協助同胞們完成艾草香囊的制作,并詳細講解了香囊驅蚊、安神等養生功效;此外,夏天、李子言和周仕鵬同學準備了艾草養生錘的制作材料,逐步演示纏裹步驟,帶領同胞們一同動手制作,并闡述其養生保健作用。
(圖4為7月4日,胡琬卿同學帶領回族同胞制作艾草香囊。康寧寧供圖)
【桑梓深處·健康調研連民族紐帶】
2025年7月5日,實踐團轉變活動形式,組織同學分組深入回族鄉村民家中。同學們向村民發放醫療用品,并實地開展慢性病相關調研。調研發現,盡管部分回族老年鄉親對慢性病的整體定義尚未全面掌握,但他們普遍高度重視如高血壓、高血糖等具體慢性疾病。更為重要的是,回族老年鄉親通常具備較強的健康管理意識,有控制飲食,合理用藥和鍛煉身體的行為。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漢族同學們深受激勵,決心與回族同胞攜手同行,共同致力于保障菱塘回族鄉老年群體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圖5為7月5日,李子言,周仕鵬,郭諾然同學與回族同胞合影。杭沛曦供圖)
實踐團深受激勵,決心與回族鄉親攜手,共同保障當地老年群體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揚州大學醫學院“醫脈相承運河情,石榴花開護健康”社會實踐團深刻貫徹了“學之以恒 行之以德”的學風,深入菱塘回族鄉,以守護健康服務生命,在民族交融的洪流中書寫"性命相托"的青春華章。這不僅是一次社會實踐,更是追尋精神血脈的旅程。團隊將賡續石榴籽情懷,以守護健康為舟,承載中華醫藥薪火,在民族交融的長河中生生不息,灼灼綻放。
供圖:“醫脈相承運河情,石榴花開護健康”社會實踐團
作者:陳悅凡,杭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