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高校就業造假“迷霧”,共同守護畢業生“職業”未來
近日,據半月談報道:有學生家長反映稱,孩子學校要求“‘三方協議’不蓋章就拿不到學位證”,同時,某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透露,學校對外宣稱“90%的就業率”但實際上只有20%的畢業生找到了工作。此外,面對學校提出的就業率要求,一些尚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不得已“找門路”來完成“被就業”的任務,導致部分平臺出現了就業協議“蓋章”的生意。其實,高校就業率造假并不是個例,面對畢業生就業困境與高校指標化評價標準之間的矛盾,就業造假這一現象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高校就業造假的根源在于多方面的矛盾沖突。從大環境來看,隨著我國教育普及率不斷攀升,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激增,而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招聘規模卻持續收縮,“高畢業率”與“低崗位設置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高校畢業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對口崗位競爭激烈,低技術崗位又難以吸引他們,就業困難重重。然而,就業率卻一直是評判高校辦學水平與能力的重要指標,在這種指標化評價標準的壓力下,學校對高就業率的追求與畢業生實際就業困境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最終導致就業造假現象滋生、蔓延。
進一步探究畢業生就業困境的本質,學校教育內容與崗位實際需求之間的脫節是關鍵因素。當下,多數學校教育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實踐環節,學生缺乏在實際工作場景中積累經驗和反思問題的機會。當面對企業崗位的具體要求時,即便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也因實踐經驗匱乏而難以滿足企業的用人標準,“專業不對口”問題愈發突出。這種教育與就業需求的錯位,不僅影響了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也使得高校就業數據失去了真實性和參考價值。
要解決高校就業造假問題,實現高校畢業生“穩就業”“保就業”,需要學校、企業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積極承擔起“第一負責人”的責任。一方面,通過調整專業設置、優化課程內容、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等方式,使學校教育更貼合市場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主動與企業對接,掌握企業的真實用人需求,搭建起學生與企業之間高效溝通的橋梁。
企業也應主動作為,積極推進校企合作。企業要改變以往單純依賴學校培養人才的模式,主動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挖掘具有發展潛力的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企業用人標準從“嚴進寬出”轉變為“寬進嚴出”,讓學生更早地接觸企業實際工作,在實踐中成長,這樣既能滿足企業自身的人才需求,也能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
此外,教育管理部門要加強對高校就業數據的監管,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就業評價體系,杜絕將就業率作為評判高校的唯一標準的現象。教育部門通過完善監督機制,加大對就業造假行為的懲處力度,讓高校不敢造假、不能造假。同時,社會各界也應營造正確的就業輿論氛圍,引導畢業生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摒棄“唯學歷”“唯崗位”的片面思想,鼓勵他們從基層做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
高校就業造假問題是一記沉重的警鐘,它提醒我們在建設教育強國的道路上,必須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只有各方齊心協力,破除就業造假迷霧,解決教育與就業之間的深層次矛盾,才能真正為高校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保駕護航,讓他們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實現人生價值。
- 四年同窗好友
- 輕聲細語纏綿了時光,輕彈淺唱黯淡了流年。那些明滅相隨的離合悲歡,都在這一季里化作一紙云煙。
- 05-22 關注:10
- 四年
- 因為你說過:”丫頭,我等你四年“,所以我一直傻傻的期待,從未改變。
- 05-22 關注:13
- 感受自然
- 懶惰的自己終于起了個早,發現六七點的清晨空氣如此清新,在這炎炎夏日里,還能有比這更清爽更愜意的氣息嗎?
- 05-22 關注:11
- 穿越盛唐,這些唐詩大家你都認識嗎?
- 談起唐朝,我們就會想起唐詩。捧一本《唐詩三百首》,映著窗前明月穿越盛唐,我們是幸運的。唐朝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一共經歷二
- 05-15 關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