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東福安的青山綠水間,科技正成為解鎖特色農業發展瓶頸、帶動農民增收的“金鑰匙”。近日,由集美大學海洋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巫苑楨老師帶領的“食代寧聚力——山海循跡振興路”實踐隊深入福安市潭頭鎮芙蓉李園和棠溪村茶廠,見證了產品深加工、數字網絡營銷等現代科技是如何精準破解農業“老難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食代寧聚力”實踐隊員在福安市潭頭鎮芙蓉李種植基地深入林間調研
芙蓉李園:科技破解“豐收愁”
潭頭鎮--“芙蓉李”之鄉,千畝李園碩果累累,卻難掩果農焦慮:芙蓉李果肉軟且易腐,保鮮與銷售難題急需解決。
“食代寧聚力”實踐隊員在福安市潭頭鎮芙蓉李種植基地與種植人員交流
為解決“果軟易腐、深加工薄弱、品牌聲量小”等痛點,實踐隊與果農深入了解果園情況,展開“科技攻關”。隊員們建議農戶要結合地域文化元素重構包裝視覺,通過文化敘事提升產品溢價空間;同時,可以著手設計一個云端溯源系統,集成種植檔案與檢測數據,即掃碼可查看每一顆李子的種植生態、農殘報告與果農笑臉。
如今,一顆李子裂變出十幾種產品,科技助農讓青李變身“金果”。
棠溪茶廠:數字浪潮中的茶業蝶變
“食代寧聚力”實踐隊員在福安市棠溪村茶廠茶葉運輸帶
與坦洋村一溪之隔的棠溪村,一座全不銹鋼茶廠機器轟鳴。揉捻機蒸煮揉捻新鮮茶葉,傳送裝置高效傳送,炒茶爐精準焙炒,展現著科技制茶的魅力。實踐隊在與茶廠工作人員交流后給予建議:可以通過用戶畫像分析鎖定核心客群,定制年輕化產品,線上渠道銷售額占比將大幅提升;同時,可以改造制茶設備溫控系統,結合在線監測技術提升優質茶產出率。
棠溪茶廠的探索,是閩東茶業破繭之路的縮影。科技,讓茶葉從枝頭走向云端,實現華麗涅槃。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數據,是讓山貨飛出深閨的翅膀!”來自實踐隊員的感慨,道出了科技賦能農業的真諦。實踐隊以“實驗室-田間-市場”的專業轉化路徑,將高校學科優勢注入農業產業鏈。從技術工藝優化到商業模式設計,每個環節均體現專業團隊的精準賦能——當數字科技解決“豐收愁”,當設備改良創造新價值,當包裝優化打通產銷鏈路,科技助農便成為由專業智慧澆筑的振興實踐。
通訊員:陶佳琦
供稿單位:集美大學
注:圖片由實踐隊羅梓豪同學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