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球點亮童心,關愛溫暖留守時光
7月13日,為民學校的舞蹈房里陽光與汗水交織,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的志愿者們正用行動書寫對留守兒童的深情守護。這些常年與父母分離、成長路上缺少親昵陪伴的孩子,在這個夏天,因啦啦操與溫暖不期而遇。
志愿者們身著印有“行走思政課”的隊服,俯身指導孩子們學習花球啦啦操動作,這既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愛的注腳。當他們托舉起孩子,藍白相間的花球直觸天際,這不僅是舞蹈動作的定格,更是將“被珍視、被期待”的信念種進孩子心田——他們雖留守家鄉(xiāng),卻從未被成長遺忘。
從動作生疏到整齊劃一,孩子們在花球起落間,找回了童年該有的肆意與明亮。那些曾因思念而沉默的時刻,被舞蹈房里的笑聲、彼此鼓勵的眼神打碎。這趟“行走思政課”,以舞為媒,讓社會看見留守兒童的渴望與力量,也讓人們懂得:關愛不是憐憫,而是俯身同行,用專業(yè)與真誠,為他們筑一道抵御孤獨的墻,托舉他們向更廣闊的天空生長。
“手臂抬高,花球要像小太陽一樣發(fā)光哦!”志愿者的口令溫柔又有力。孩子們握著花球的小手起初有些僵硬,眼神里帶著一絲羞澀——他們或許習慣了安靜等待,卻鮮少在眾人面前這樣盡情舒展。但漸漸地,在老師一遍遍的示范和鼓勵下,小小的身影開始靈動起來:抬手時,花球劃出的弧線里藏著試探后的勇敢;跳躍時,揚起的嘴角泄露了久違的雀躍。每一滴落在地板上的汗珠,都是他們打破沉默、擁抱自信的勛章。
留守的是距離,不是成長的溫度;缺失的是陪伴,不代表缺失被愛的資格。當我們以志愿之名,把藝術的光、社會的暖送進他們的世界,這些孩子終將明白:哪怕父母遠在他鄉(xiāng),這世間仍有無數(shù)雙手,愿意托著他們,奔赴屬于自己的光芒。